在博物馆这个空间里如何营造读书的氛围,其实也是博物馆要思考和服务的内容。那么,博物馆该如何培养观众的阅读习惯?
很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不懂得阅读,不看展览、展板上的文字,其实博物馆展板上的文字量虽小,但是就像书的出版一样,它是对外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为此,首都博物馆给观众提供的前言、结束语以及重点展览的一些说明,尽可能追求人性化,追求它的服务性,让观众通过这些感受到一种文化,并且尽可能地让图文上升到一定的文学、文艺高度。每一个临时展览,不管时间长短,我们都会有英文翻译,有些甚至还会有日文、韩文、法文等语种,以满足世界各地参观者的阅读需求。举办展览后,我们总会留下一到两本不同类型的图录,有精品版、儿童版等多个版本。图录跟展板上的文字有所不同,展板上的文字一般很少,图录则可以延伸展览的图文不足,很多研究材料、其它国家或者地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汇集到图录中,一些很著名的研究者也会在图录上发表文章。首都博物馆还在农村举办了一些流动的展览。
另外,博物馆也会举办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讲座,传播重要的科研成果。文化商品、文化产品的推广也必不可少。首都博物馆也有书店,是在首博地下一层,这个书店非常有特色,主要是展销北京历史文化系列图书,包括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北京的民俗,北京的老地图,北京的文物等。我们现在有意识地在图书的引进和营销上做工作,以此作为博物馆职能上的补充。
首博的戏楼平时会播放影片,在过节假日,还会有折子戏,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很多观众会在这个地方读书,翻阅东西,或者写些东西。为了让观众在博物馆感受到学习和阅读的氛围,首博也会举行一些图书发布会。
在为读者营造阅读氛围时,我觉得作为博物馆,首先我们应该用科学准确的文物信息教育公众,给观众所有的信息必须跟学校里的教材一样,是准确无误的,包括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用词。其次,博物馆要多用开放的临时展览吸引观众,只有不断引进好展览,才能吸引观众走进你的空间,咖啡厅也罢,茶室也罢,书店也罢,才可能让观众在这个空间里接受教育。第三,要用丰富的博物馆类图书服务观众。博物馆要在整个图书行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就应该拿出以本行业最有特色的东西,别人没有的你去做,别人都有的就不要去做了。第四,用时尚实用的文化商品引领观众。为什么要提到商品?为什么不说读书?因为其实博物馆的教育除了文化知识的教育之外,还有一种教育,美学教育。别小看这个东西,一个杯子的设计,一个丝巾的设计,都承载着文物信息。第五,要用高品质的环境影响观众。走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你会觉得面对那么多图书,每一本都想看,因为它已经为你营造了一个渴望知识的环境,因此博物馆的环境一定要高雅,有美的气息,要让观众有获得知识的欲望。
一个好的博物馆其实是很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空间,要在这个空间里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方面还没有挖掘到,还要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