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潮鑫
孩子逆反、不专注、富有攻击性、不爱学习……这些问题实际上基本都是因“心”而起。但是,很多家长往往治标不治本,或者貌似暂时“解决”了某个问题,但又会因此产生更多的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透过问题行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专家问诊
林怡(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育儿会所创办人):为什么要着重一个“心”字?强调一个“入心”?因为“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心结一开百结开,很多问题,不用费力,自然消除。成人也好,儿童也罢,内在都有一个任性的孩子。那个未被满足、没有获得足够爱的“小孩”不可遏制地都有“耍脾气”的需求,以此来表达他未被满足的部分,如同掩埋在我们心底深处的一颗可以反复重组的“炸弹”。几乎人人都有这么一颗炸弹,只要导火索被点燃,便轰然巨响,只是威力大小、重组频率、定向爆破的对象不同而已。拆除人内在这颗“炸弹”的唯一方式是“入心”——以爱+理解温暖它、融化它,而不是以暴制暴,以不恰当的方式喂养它,强化它,让它变得更暴力,更具杀伤力。也因此,很多所谓的“问题”本非“问题”,只是在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接收这些信息,准确地解读这些信息,家长就入得了孩子的心。入了孩子的心,家长自然可以化解冲突,消除烦恼,协助孩子成长得更好。
比如孩子不专注、不爱学习的原因不在其专注力有问题,或者对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学习能力不够,而在其他方面。也许是父母不自觉地负面催眠,给孩子贴了一个坚固的标签;也许是不良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安全感缺失,带给孩子压力;也许是孩子的某个经历,给了他严重的打击,让他失去面对的勇气……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个问题自然就好解决了。
假定孩子是因为某个经历受到打击,父母就可以采取回溯补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回到心灵创伤点,疗愈孩子,消除问题。如果问题严重,可能需要用到一些专业的手段,甚至有时候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大多数的问题没有父母想象的严重,甚至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句话:如“对不起,那不是你的错!”“对不起,我错怪你了。”“一切都过去了,你现在是安全的。我们可以重新开始。”“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会和你一起面对。我们有力量改变。”“无论如何,我以你为荣。”“我永远爱你!永远不会离开你!”诸如此类。如此,他当年的行为与感受被接纳,当下的行为与感受也被接纳,他那颗已经被休眠的本应充满光明的心被唤醒,他才可以照亮自己,修正路线,勇敢地前行。
总之,有的时候,问题比想象的复杂;也有的时候,问题远比父母想象的简单。复杂也罢,简单也罢,“入心”才是道。只要入了心,简单是简单,复杂也是简单。
图书“药方”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从如何读懂孩子的心,如何入孩子心这样一个角度,帮助家长透视孩子那些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的真相,从根上解决问题,实现亲子共同成长,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轻松,更加充满乐趣。该书内容虽然是从育儿入手,但又不仅限于此。因为人类所有的需求、所有的情绪都源于同一个本体,都有其相似性或者相通性。
难点2
家长辅导作业技巧何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 言
生活里,“辅导作业”往往会变成一场家庭内部“小型战争”。很多家长像监工一样全程陪护孩子写作业,却常常从最初温言软语的耐心辅导,变成声嘶力竭的拍案怒责。而孩子们则在“不上心、不细心、不耐心”的指责中或是烦躁,或是抵触,或是战战兢兢……原本起着巩固课堂知识作用的家庭作业不仅未完成好,还极有可能使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辅导作业这道“难题”到底如何解?
专家问诊
王景(中学高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展开的基础,想要将枯燥的学校教育内容延展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就必须要展开充分的亲子沟通与互动,使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感受到父母的爱,使“辅导作业”与“做作业”从“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变成“亲子沟通”的温馨过程,让辅导作业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有用起来。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不爱写作业”的坏习惯,那么首先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找到相应对策便是父母最主要的任务。不管是习惯性抄袭作业,还是总忘记老师布置作业,抑或是听不懂课从而写错作业,都有其特定的理由。家长要及时回溯性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和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既有问题。
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是父母调整认知、改变自我的过程:大部分父母都因循守旧地认为,不爱学习是孩子的原因,与自己无关。可事实上,每一个孩子“不爱写作业”甚至是“不爱学习”的背后,其实都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是父母不重视作业,或是未能给孩子创造出积极的学习环境,或是因过于盼孩成龙成凤而导致监管过严,引发了孩子的叛逆情绪。因此,父母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使孩子意识到父母愿意为他而改变,这是引导孩子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父母辅导作业”这一事件的关键点。
有了好态度,还要有合理的辅导方法:孩子粗心马虎了怎么办?写的过程中总是注意力分散怎么办?总是写一题问一题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都需要父母们去学习有效的方法。
但什么样的方法是实用、高效又易于操作的?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用合同书帮助孩子记住作业内容,从孩子的兴趣入手与之沟通作业,孩子写完作业表扬他最关注的那部分……这些都是有效的辅导方法。
甚至对于孩子怎么也记不住的知识点、怎么也改不了的错误点,父母都可以对症下药地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改正:把难记的语文经典故事演出来,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套用孩子喜爱的歌曲唱出来,用日常英文对话帮助孩子克服英语学习最大的“开口难”问题……
其实,家长如果能够将“乐趣”与“做作业”联系起来——表在“提升作业质量”,里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那么辅导作业和做作业就都不再是家庭难题了。
图书“药方”
《家长不累,孩子不烦:快速提升成绩的家庭作业辅导技巧》为家长们介绍了一套实用、高效、简单易操作的家庭作业辅导技巧,可以帮助家长们激发孩子写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使成绩明显提升。在使用这本书所提供的建议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暂且放下“父母”的威严,想辅导好孩子,得先让孩子不再害怕你坐在他的身边、盯着他的作业本看;特定问题特定解决,书中虽提及了诸多方法,但依据孩子实际情况做出有效调整是上上策;成长漫长,错易反复,孩子需要父母有爱心,更需要父母有耐心。
难点3
如何给孩子设立界限和规矩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董 琦
年幼时,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处在起步阶段,不经过努力进取,长大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好了。那么,如何给孩子树立合理的界限,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和习惯,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
专家问诊
钱儿妈(亲子微信公众号“Michael钱儿频道”联合创始人):家庭的变故,经济上是否富足,都不是改变孩子人生的决定性节点。父母亲,或者只是其中一方能够给予孩子的爱与用心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的满满的安全感和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对孩子来说才最为重要。
当孩子不知感恩,将一切当作理所应当,错并不在他们,而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问题并不出在你对孩子好,而是出在你是否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对他如此好。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别人是因为爱你、喜欢你、心疼你才对你好”是一种很低阶的方式。更高阶的办法是父母的身体力行和生活中不动声色的小提醒。比如祖父母们与父母在一起时的互相照顾和惦念,在孩子收到别人礼物后适时提醒孩子还回去,别人费心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谢等。
其实不用从小教给孩子长眼力见儿,长眼力见儿和孩子的规矩和教养是两回事。让孩子从小明事理,给孩子树规矩,在如此约束下的孩子,教养自然不会太差。由此生发的行事彬彬有礼,是在不抹杀他们天性的基础上,让孩子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孩子。孩子应该懂得一视同仁地尊敬每位长辈,而非按位高权重标准来选择相处方式。孩子应该知道善待同龄人,绝非一味地因某种利益关系格外迁就于谁或俯首示弱。孩子应该在公众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若是在任何场合下举止不合时宜,也是受限于孩子的天性和所处年龄段。
教会孩子,努力去过干净整洁和有情趣的生活。这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勤快和不怕麻烦的生活能力。具备这种态度和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很难轻易被打倒。因为他们有不放弃的精神、勤劳的身体、于细微处便能取悦自己的小满足。
告诉孩子,不是别人有什么,你就要有什么。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为想要的东西付出努力,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谈。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属于合理需求范围内的要求,父母会尽量满足。对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要让孩子清楚,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想要的东西,羡慕是相互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才会过得比较快乐。
别说孩子不懂谦让,是父母根本没教给他们怎样才是谦让。比如平日里父母会教育孩子要谦让小宝宝,但具体怎么让,孩子并不特别清楚。若是在制定规则时,就非常明确地要求无条件谦让小宝宝,或许事情反而变得简单了。
图书“药方”
《给孩子立界限》(中信出版社)用一个个温暖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一次次身体力行的领悟和反思,从树立规矩、学习习惯、科目学习、素质提高、教育体制、艺术学习、亲子关系、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切实可用的方法。作者不空谈理念,不渲染焦虑,从中国父母的现实环境出发,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树立合理的规矩。家长要给孩子的是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在自我觉知中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