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往往会感觉沟通不顺畅。不同的成长经历、语言、价值观,像一堵隐形的墙。甚至,这堵墙让我们本能地逃避与对方沟通。我们为什么不自觉想逃呢?如何才能做到“好好说话”?
我是谁?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仅会说“我是个外向的人”等个人特质,还愿意将自己归属于某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比如“我是一个中国学生”“我是一个甜粽党”。心理学家特纳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说,我们不仅会将对自己个性和态度的认同纳入自我概念,更会将所处团体对我们的期望纳入其中。前者被称为个人认同,后者则是社会认同。强烈的社会认同感所产生的另一个效应,就是对外团体成员的刻板印象。这种泛化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为沟通带来障碍。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如何顺畅沟通?答案很简单,通过不同方式拉近距离。近距离接触能增进彼此间的熟悉、喜爱、理解与信任。
合作也可以拉近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距离。通过合作,我们会确定相同的目标并制定共同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择相信对方,了解对方需求。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距离被拉近,自然实现了良好的沟通。
理解观念差异,能够帮助我们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比如拍照时,我们喜欢用剪刀手“V”字来表示开心,但英国人在二战后经常用反“V”来侮辱自己的政敌。虽然现在的反“V”没有那么强烈的恶意,但在与欧洲的伙伴们交往时,我们仍需注意并尊重这一差异。
出于社会认同和刻板印象,我们在面对跨文化沟通情境时总是有一点迟疑。但我们也要记得,理解和尊重是人际相处中最重要的技巧。通过理解,保持尊重的态度,我们可以消除许多对他人行为、言论和感受的误解,也能让我们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伙伴沟通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