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创中国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带一路”文化落地
聚合是保障 项目是支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双双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数十个国家、十亿人口,且具有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习惯、不同人文历史,而正是这种文化不同与文化差异,让“一带一路”更具吸引力。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如何落地生根?怎样将自身与“一带一路”完美融合?谁才是“一带一路”的主角?

  8月8日,由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凤凰国际智库、商务印书馆、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主办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首届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吸引近200名专家参与,对“一带一路”的落实提出建议和参考。

  四大主体资源应形成合力。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认为,政府和企业为“一带一路”之两轮,专家学者和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支撑,而媒体则给“一带一路”插上翅膀。因此,政府、企业、智库和媒体四大主体应聚集资源,形成合力。以此为基础,“一带一路”的文化落地才有实现的可能。

  谈到智库等研究机构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于今提出三点看法:首先,智库要“苦练内功”,评估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为我国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其次,要加强我国同沿线国家智库、议会、政党的交往,建设高端智库;第三,对智库要加强监管,对高端智库产品进行评估,减少误判,对失职渎职要问责。

  以特色项目为支点撬动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建祖认为,“一带一路”的实现,就是需要实在的论坛,具有特色的项目。通过类似的一个个支点,实现文化企业“走出去”。

  中国传媒发展基金香港区主管梁海明在调研中发现,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六大问题:“一是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中国企业商标在国外被侵权情况非常严重,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警惕商标抢注问题;二是缺乏人才,特别缺乏懂外语、懂管理、懂金融、懂国际市场的领导性的人才;三是缺乏信息,国别研究除了研究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外,也要研究能够决定产业发展前景的细节问题;四是缺乏深度,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并没有扎根当地,从而导致当地政府、企业及民众对中国企业缺乏认同感;五是保障还不够全面,政府对于企业‘走出去’的保障尚有改进空间;六是缺乏自主发展模式。”

  由此,文化企业“走出去”必须了解相关背景,并突出自身的特色,搭建起新的平台,建立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杨丹以西南集团国际“下乡”投资越南饲料产业为例,谈到西部中小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机遇。他指出,西南集团将自身管理、饲料专业技术的特色与越南廉价劳动力结合,拓展海外市场,其饲料产品已成为享誉西南及东南亚的名牌产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大众出版 童书专题
   第06版:大众出版 童书专题
   第07版:传媒中国
   第08版:世界出版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商报·腾讯 华文好书六七月合刊
   第11版:商报·腾讯 华文好书六七月合刊
   第12版:商报·腾讯 华文好书六七月合刊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产业观察
   第15版:海外
   第16版:产业观察
   第17版:2015上海书展
   第18版:聚焦
   第19版:历史书影
   第20版:广告
   第21版:活动一览
   第22版:好书抢鲜看
   第23版:活动
   第24版:活动一览
   第25版:广告
   第26版:最美书店体验记
   第27版:商报·卷藏数据
   第28版:广告
   第29版:优案推介
   第3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31版:优案推介
   第32版:广告
破解乱象 智慧旅游迎来理性回归
中英文化交流年:缘何聚焦创意?
聚合是保障 项目是支点
线上线下联动 8.8惠民文化消费快车启动
广告
中国图书商报文创中国周报13聚合是保障 项目是支点 2015-08-14 2 2015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