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又称莒州。其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称为与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莒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李宏伟说:“莒县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有形’文化遗产蜚声中外,而且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更是形态多姿,传承文明。”
2014年,莒县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千年古县”项目,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和民政部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共同组织实施,在中国现存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出100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县,授予“千年古县”称号。
以特色产品传递“莒文化”
“我们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常会认为它属于历史,属于过去。然而,要想使非遗资源真正得到传承和发扬,最好的方式是为其注入时代的活力。挖掘非遗资源的市场价值,将其推向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李宏伟这样说。近些年来,莒县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游客“莒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提升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经济性。5月份刚刚开门纳客的中国江北第一园“莒县丽正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园内仿古而建的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与剪纸、昆塑、陶艺镶嵌,捏面人、过门笺、查拳、刻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相融相映。李宏伟说:“莒县丽正园多方位展现了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特色,使游客对‘莒文化’增加了认识、产生了兴趣,有力提升了该县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经济性。”
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在保护传承的路上,我们不断探索,尝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市场价值,把传统的‘文化瑰宝’推向市场,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李宏伟说。充分利用莒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剪纸等文化艺术产品,推动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
现在,走进建于莒州文街的“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心”,一件件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的艺术作品充分吸收现代元素,变身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莒文化产品,不仅稳固了“非遗”传承的根基,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四招深掘“莒文化”价值
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商机的根本是传承。李宏伟认为,如何研究和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千年古县”的名牌效应是莒县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5年开始,莒县文体广电局按照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对“莒文化”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启动莒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对莒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莒县文化馆深入全县乡镇,走访调查民间艺人,整理文字资料200多万字,涉及项目90余个,拍摄照片3000余张”,李宏伟说。
开展非遗申报工作。据李宏伟介绍,莒县已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56项、县级76项。
注重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重点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周姑戏、过门笺、民间剪纸等,进行重点传承和保护”。如对莒北转秋千会等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项目进行抢救保护,县政府还拨出专款,实施了“送戏进村”活动。
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为了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在助力民间自发推广的同时,莒县文化局“积极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文化资源普查活动,发现辅导培养民间艺人。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一大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使民间艺术不仅印在书上、留在图中,更实现了让‘非遗’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