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冀颖(温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编部主任)
业务外包,虽然让采编人员从繁琐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图书编目量却下降了。久而久之,图书馆从事采编的人员逐渐减少,其业务知识也在不断退化。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图书资料购置费与日俱增,但图书馆从业人员配置上却无法进行相应的补充。以我馆为例,从2008年始,我馆图书资料购置费从最初的60余万元增至现阶段的200余万元,而采编部人员数量却一直没有增加。从管理层面来说,采编业务工作是极耗人力的,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图书入藏效率,我馆从2013年起实行采编业务外包,承包者为当年图书定点采购中标书商。
三年路途坎坷,合作模式多变
自我馆采编业务外包以来,与各书商的编目大军打交道变成了采编主任的一大工作任务。为了确保编目数据质量,我馆要求编目人员驻扎我馆以便数据审校,馆藏分配合理。一时间,不同书商、加工人员轮番上阵,人员更替频繁,数据审校难度加大,反而降低入藏效率。
外包模式于第二年及时进行调整,由第一中标书商负责全部图书编目数据加工,并规定加工人员必须固定。以我馆为例,由第一中标书商新华书店负责全部采购图书的编目加工,其他中标书商委托第一中标商加工。自此,编目加工人员逐渐固定,入藏效率得到保障。
业务外包,图书加工质量存在风险
图书加工分两大块,一是编目数据加工,二是图书实体加工。我馆为保证数据编目质量,要求书商来馆加工,编目人员以图书实物与数据对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保证数据质量。但加工人员为加快数据编目速度,获得更多报酬,加工过程中出现查重不严谨,随意加大复本量,随意分配馆藏地,种次号管理错误等各种疏忽。例如我馆根据读者年龄分为幼儿、小学、中学、教参借阅室,加工人员对于各个阶段的桥梁书分配较为随意,常常同一套图书上册放小学,下册放中学。对于我馆分馆图书的验收分配也较为随意,经常幼儿园分馆入小学图书,小学分馆入藏低幼画册。诸如此类错误,我馆只能加大人力和时间来加强审校力度。
此外,图书实物加工质量存在风险。书商中标后为保证自己的利润,往往会选择质量稍差的图书书标及保护膜来加工图书,而加工人员为加快速度,在加工质量上也难以保证。
对图书馆人员的影响
外来数据加工人员与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沟通难的问题。采编数据审校员工作转型,从原来的图书数据编目组织转型到数据审校及业务知识培训,数据审校人员与外来加工人员存在认同差距,需要审校人员加强沟通技能,并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及不断重复性的修改来保证采编业务的顺畅进行。
不可否认,图书加工业务外包从控制成本,节约图书馆人力资源和提高图书入藏效率这几个角度等方面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就图书编目这一核心基础业务来说,业务外包也对图书馆藏质量等方面带来一定风险。如何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从细节上保证图书加工质量,采编从业人员不能因劳动强度的降低,依赖外来加工,而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到核心业务学习中来。管理层也不能因业务外包而松懈采编后继人才的培养,新入馆人员都应来采编部实习,学习具体而琐粹的基础业务,熟悉本馆馆藏。
图书业务外包,有优势也有弊端,该怎么走?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