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大局眼光,固本求新的战略胸襟。65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始终专注优势领域,打造人文社科出版领先品牌。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布局内外,绘就国际学术出版新篇章,布局未来,形成自主创新的融合出版格局。回首来时路,人大出版社始终坚守着一颗初心,那就是建社之初就旋即确定的重点出版领域。因为坚守,“重点”发展成为“优势”;因为悠久,“优势”具有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高校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建社之初就确立的重点出版方向。人大出版社始终将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教材出版作为出版事业的核心与基础。
1950年2月,担负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铅印教材出版”任务的人大社前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设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人大社从建社伊始就确立了“出版中国化教材”的方针。1955年,人大社正式成立后,将出版方针确立为:出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化教材。当时出版的《辩证唯物论》《政治经济学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讲义》《形式逻辑》《国民经济计划学》《工业企业管理讲义》等教材,都起到了学科奠基的作用,培育和滋养了几代学人。
改革开放后,人大社与时俱进,根据时代需求制订新的教材出版计划。1982年,人大社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是当时中国高校教材、学术著作出版最重要的基地之一。1992年,人大社提出“建设100本优秀教材”战略,启动实施“中国人民大学新编百余种教材”计划。1999年,人大社启动“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系列教材”出版工程,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教材建设。2014年,人大社推出“新编21世纪系列教材”出版工程,该系列教材在内容上做到了全面性、权威性、通用性,兼顾创新性、前沿性、启发性。依托于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体系,人大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出版重镇。正如社长李永强所说:“人大社教材出版的历史,也是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重镇
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的优势,人大出版社将传播先进社会思想和理论作为立社之本,将政治理论图书的出版发展成为自己的特色优势。65年躬耕不辍,人大出版社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她,已经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重镇,被业界誉为“红色出版社”。
65年前的建社伊始,当时为满足当时高校和社会上的需要,人大社出版了一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著作。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教育为政治服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不断革命》《毛泽东论哲学》《毛泽东论调查研究》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和教材开始,65年来,人大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方面出版了大量的经典学术作品。
1978年出版社复社之初,人大社迅速出版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著作。上世纪80年代,人大社坚持理论类图书的出版比例,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出版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政治思想工作大全》《当代大思路——邓小平的理论与实践》《四项基本原则解说》等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进入21世纪,人大社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出版重镇的地位,出版了李瑞环、李铁映、成思危等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著作——《学哲学 用哲学》《改革 开放 探索》《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等,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等系列丛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多个历史节点,人大出版社出版了《人间正道》《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抗战家书》《时代大潮与中国共产党》及“走近马克思”小丛书、《改革开放口述史》、“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中国共产党口述史”等众多精品图书。
为迎接建党百年,人大社还将推出“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之治”丛书、“读懂新时代”丛书及《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勇立潮头:使命型政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成功密码》等重点理论著作。人大社倾力打造主题出版、红色阅读,倾情讴歌并传递时代精神,形成了独有的红色品牌积淀。
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独特道路
跨越一甲子的时代变迁,人大出版社实现了历久弥新的优势锻造,难得的是这期间从未改变的初心和使命。65年间,她始终聚焦中国,重视出版反映中国经验的主题图书;强调聚焦当代,大力出版介绍与当代中国发展有关,回应国际关切、发出中国声音的时政图书;坚持聚焦学术,用学术讲述中国,将中国顶尖学者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走出了一条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独特道路。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出版服务高等教育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使命的人大社就树立了一个目标——开阔视野,面向世界,加强版权交流,满足国内外高层次读者的需求。从1995年开始,人大社开始大规模从国外引进、翻译、出版一流教材和图书,并在“十五”期间实现了一大批引进版选题的多领域、多系列、深层次扩展。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实施中国图书“走出去”战略以来,人大社在版权输出领域高举“中国高端学术”的旗帜,形成了鲜明的出版特色和巨大的品牌价值。截至目前,向海外输出版权近3000种,与世界上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出版机构与合作伙伴建立了业务关系,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土耳其、意大利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形成了独具人大社出版特色的高端学术国际出版品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人大出版社连续7届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连续10次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单体出版社中综合排名前二。
多年来,人大社积极配合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作,出版了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及《李景汉文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为提升人民大学学术国际影响,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期间,人大出版社通过整合内部精品资源和对外合作的优质版权资源,充分运用知识服务相关新技术,开发了“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系列数据库产品。截至目前,产品已在500多家海内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使用,获得了包括3个国家级奖项在内的十多个各类奖项。
展望“十四五”,人大社将继续精耕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主题学术精品,进一步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自信,继续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