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林蔚
《最后10米》是云南儿童文学作家刘珈辰的新作,取材于中老铁路建设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一位生活在云南的作家,从昆明出发通往老挝、缅甸、泰国等国家的泛亚铁路建设,是作者一直关注并为之深深感动的。她将对云南这片土地的热爱之心和对铁路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注入笔端,创作出这部小说,既是书写时代精神的儿童文学佳作,也标志着作家个人的创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在后记中说,这部作品意在致敬整个泛亚铁路的建设者。那么如何将宏大壮阔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用儿童所能理解并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难题。《最后10米》采用“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巧妙手法,将全长1035千米的中老铁路艰苦卓绝的建设史浓缩到一座隧道贯通之前的最后10米,以这个小小的切面来折射时代的画卷,体现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巧思。
小说将视角聚焦于隧道贯通之前的最后10米,把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分说明了铁路建设工程的艰巨性和危险性。这种细致深入、具体可感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只要再深入一步想想,中老铁路全线有167座隧道、301座桥梁,为了铁路的建设,有多少劳动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伟大真的已经无须多言!以小见大、窥斑见豹本来就是中国文化领域中的美学传统,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正是文学的魅力之一。
“小”与“大”的文学辩证法不仅仅体现在10米和1035千米的对比,还体现在更加广阔的时空关系和人物关系当中,这是作家创作的另一个巧思。
小说虽然将故事落脚在少年张小满暑假去隧道建设工地看望父亲这一事件上,讲述的却是整个家族百年以来与“路”的不解之缘。小满的爸爸张瑞是隧道工程的项目经理,连续4年都在为隧道贯通而拼搏;小满的爷爷张爱华是桥隧专家,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修路;而小满的太爷爷则是马帮的头领,曾经用脚步串联起我国云南与老挝之间艰险的古道,并留下了美好又辛酸的回忆……这个家族的故事也是云南的路的故事,这个家族的历史也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史!
小说中包含几代人的故事,多个地点的切换,几条线索的交织,作者写来居然分而不乱,井井有条。既有各种悬念推动情节,又处处不忘前后呼应,还能在情节中努力塑造人物,在细节中悄悄灌注情感……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作家对小说创作的驾驭能力,也是小说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充分展现!
云南儿童文学创作有着优良传统,也有着作家代际的传承。继吴然、湘女等1950年代作家之后,刘珈辰、汤萍等1970年代作家已经慢慢接过了接力棒。刘珈辰早期的儿童文学创作代表作是“CC侦探”系列,讲述带有神秘和科幻色彩的冒险故事,轻松好读,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近年来她的创作题材日益扩展,有继承经典进行再创作的少年幻想小说《秘境·帝花园》,有反映当代少年成长经历的小说《小扣的假期》《鸟鸣声声桃花开》等,还有带有浓郁中国审美风格的童话“狸猫村”系列等,作品的风格慢慢发生转变,创作慢慢走向成熟。
纵向来看,我认为《最后10米》这部小说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超越了作家以往的作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横向来看,在儿童文学主题创作扎堆的当下,《最后10米》能够饱含感情、踏踏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能够用儿童的视角展现出时代的画卷,能够用文学的魅力引导读者感受精神的力量,已经是一种成功。能够取得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作家多年创作经验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也是作家将个人兴趣与时代背景有机结合之后结出的硕果,这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又一种“小”与“大”的文学辩证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