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主题叙事 奋斗精神 写作方式
○妥 东
丁捷长篇纪实文学《望洋惊叹》,在对江苏南通如东洋口港这一跨世纪工程的生动纪实书写中,勾勒出扶海洲这片热土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
20世纪80年代,扶海洲成为改革开放的年轻热土,这种机遇也使得如东儿女们看到了这片土地所具有的全新的战略意义。洋口港的方案也开始逐渐孕育成形。昔日的小渔村和今日的深海港口,两相对照,真可谓是天翻地覆。悠久的文化传承与勇立潮头的改革先锋,这两种形象叠加在一起,重构了如东这块临海之地的文化地理面貌。今昔之间的发展与创造,同样构成了这块土地沧桑变化的历史伏线。从宏伟构想到生动现实,洋口港建设发展的前世今生,丹心妙手地编制出了南黄海人的精神图谱,也构成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澎湃的艺术张力。
就主题性的叙事而言,《望洋惊叹》实际上也有着不同以往的文学史意义。一方面,这部非虚构作品首次引入了一种关于人与海洋的互动性视野,人与超越其具体认知层次的事物的交锋,显示出一代又一代人在克服困境,追求梦想的征程中的能动力量。它所提示的深层次内容是,现代的发展意识的转变。即由大陆文明向海洋的开拓,是从“江河”转向“江海”。另一方面,人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意味着这部作品实际上引入了一种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望洋惊叹》追踪、回顾的“本事”,自然是南通如东县洋口港从规划到方案落地,再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的完整历程。而从洋口港这一具有特殊位置的地理存在来看,其建设成功本身即具有多重性的意义。一方面,洋口港的落成意味着科学研究在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它同样体现出一种超越地方、区域的远景规划,在其背后,连接着大国人民的经济构想与全球性视野,这是中国人“走向深蓝”的决心。对于南通如东的人民而言,洋口港的成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媒介或终端,也是一个书写时代辉煌的翻身和奋斗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如东儿女在风雨之路上不甘落后、勇于超越的奋斗精神的记录和传承。
当然,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如何被讲述,亦即如何道说如东人民创造的辉煌壮举,对于创作者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换句话说,洋口港动人的前世今生要以小说家言或以文学的形式被叙述,显然并不能仅止于一板一眼的文学纪实,而是需要以文学的语言、形式表达其中的精神灵韵。《望洋惊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引人注目的叙事风格,本身就意味着作者为此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写作方式。在结构形式上,《望洋惊叹》实际上在一种地方性与世界性相互并置的意义上,讲述了一个依靠地方性的精神传承而实现梦想的传奇故事。从小渔村到世界性贸易大港,其中勾连着一种跨越性,正是这种跨越性使得《望洋惊叹》的写作切中了于时代巨变中奋力前行的如东儿女的精神本体。
回顾整部作品,不难发现《望洋惊叹》以细腻的笔触围绕洋口港建设的前世今生,以点带面地写出了这些人物群像的复杂关联。对于写作者而言,这一耗时费力的工作自然也是不小的挑战。正如作者自陈的那般:“写作者必须熟悉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历史,以及所有的事件、人以及细节,然后再找到切入点,架构作品,同时还特别要注意,这不是在写史,而是在写一部文学作品,文学性必须得到强化。材料搞得再清楚,事件叙述得再准确,艺术性、生动性以及‘人’的属性不够凸显,它依然不会是一部成功的文学。”另一方面,洋口港建设的跨时代意义,实际上也要求叙述者对于地方精神、文化观念的提炼和萃取,必须具备一种开放性的视野。洋口港从理念、构想到物理实体的创造过程,正是这一跨世纪工程所释放出的文学力量:凭空创造与其不可能性所揭示的“难度”实际上正是催生这一文学文本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力量。而作为能动主体的人,在此过程中所显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艰难的态度,正构成了吸引读者的最重要的艺术品质。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种创造过程所释放的艺术能量,并将笔触放在了对其基本的文化、思想、精神动力的挖掘,而非对结果的展示。这种处理使得文学经验同洋口港的建设过程以及作为如东儿女文化传承的奋斗精神,一并被纳入文学叙述的生成过程,继而使得《望洋惊叹》成为讲述中国地方性故事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