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书博会特刊·业者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根溯源:重回精神家园

  ■张 龙

  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著名的“文化自觉”理论,其中一个重要意涵是文化自觉要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杨泽波教授《中国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正是从哲学角度对中华文明的追根与溯源。

  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

  所谓“先秦七子”指的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作者认为,中国文化正是由这七家思想奠基的。

  一种文化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世界上的诸多文化中,中国文化独树一帜,有自身的背景与特殊性。结合地理、气候、经济、政治背景,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特点概括为独自发展、刚健有为、重视家庭、关注道德。之所以存在这些特点,离不开客观条件的造就,同时也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养成。但就思想层面而言,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先秦七子的思想与学说。

  作者细致分析各家思想,表彰成就,直陈缺失,立足中国历史,放眼世界文明,对“何以中国”这个命题,从哲学层面给出了答案。在先秦七子中,孔子、墨子、老子是开创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孟子和荀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墨子之学沦为绝学,鲜有后人;庄子则是对老子思想的延续;荀子对韩非子法家思想有较大影响。

  通过梳理先秦七子学说,作者明确指出,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骨干。儒家代表道德,代表有为,代表阳刚,代表积极奋进,代表“大丈夫”;道家代表自然,代表无为,代表阴柔,代表休养生息,代表“真性情”。儒家画左半边,道家画右半边,共同构成一个完美之圆,其精美程度堪称天作之合、妙到毫巅。

  国家治理是先秦七子思想的首要关切

  先秦七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征战不息的春秋战国时代,他们思想产生的基础与目标是检讨乱的原因,寻找治的路径。孔子、墨子、老子为代表的不同学说的出现,表明当时大家对于如何实现由乱到治有着不同的思路与理念,但这些学说的盛衰消长,则是政治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在谈到老子思想时,作者认为,同孔子、墨子学说一样,老子学说也首先是政治哲学,关注的是如何治国的问题,不是一套空理论;与孔子、墨子相比,老子想得更为深远,抽象程度更高,更有通常所说的哲学的味道。

  对于孟子思想中的王道思想、民本论,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为王道思想基础的民本论,其实仍然是一种君本论,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君本论,确切一点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君本论’。所谓理想化的君本论,是说王道的基础仍然是君本,政治的主体仍然是君,但对君有特殊要求。这个说法,可以有效解释儒家政治的合理内核,揭示中国2000年政治史的内在逻辑关系。‘理想化君本论’的本质是坚持‘以德治国’的路线。”由“理想化的君本论”,作者针对中国历史上的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提出了“张力说”。“现实政治”是君主马上打天下所得到的政治形态。它需要有一种理想来指引,这就是“理想政治”。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上,能够起这个作用的,就是孔子和孟子所描绘的“以德治国”的政治蓝图。有了“理想政治”,“现实政治”会受到无形的约束。进而,作者根据中国2000多年政治发展史,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能够保持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凡是“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无法保持的时候,一定是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时期。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判断。

  “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孟子与荀子的重要学术思想,但很多人对两者所谓的“性”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两种说法中的“性”指同一事物,其实不然。“性善论”之“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就是孟子所谓的“才”,该书作者将其概括为“人的生长倾向”。而“性恶论”之“性”则指的是人的物质欲望无尽发展的坏的结果。由于“性善论”与“性恶论”中“性”的指向不同,导致孟子与荀子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治理方式,即“德治”与“法治”。这两种国家治理方式对于当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我们必须双线作战,既要保持性善的传统,又要重视性恶的作用。重视性善,由此加强道德修养,坚持以德治国;重视性恶,由此强化律法,坚持依法治国。要将性善论与性恶论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这个2000多年来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解决好。

  从先秦诸子思想中找寻人生的幸福

  哲学要在形而上的层面关注人类社会的大问题,也要从根本上为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提供指导,也就是该书作者所谓的幸福的生活方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幸福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各异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存在着中国样式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文化之根》中,作者给出了他的幸福定义:幸福就是欲望满足后内心的感觉。而幸福是分层次、有区别、进阶的,即幸福分为“物欲幸福”“事功幸福”“道德幸福”。

  在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了幸福人生中国样式的三大原理:第一,幸福是欲望的满足,人生本身是幸福的,既不是罪,也不是苦;第二,人生是向上的,必须不断向上进取,向上攀登,由物欲到事功,直至最高的道德;第三,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儒家式的道德足以支撑人的心灵。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先秦诸子思想,这些思想奠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凝聚民心形成中华民族。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要不时回望精神家园,赓续文化根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3版:书博会特刊·商报·奥示数据
   第04版:书博会特刊·商报·奥示数据
   第05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06版:书博会特刊·综合
   第07版:书博会特刊·综合
   第08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09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0版:书博会特刊·集团产经
   第11版:书博会特刊·教育出版
   第13版:第32届书博会特刊·山东出版集团专辑
   第14版:书博会特刊·山东出版集团专辑
   第15版:书博会特刊·山东出版集团专辑
   第16版:书博会特刊·山东出版集团专辑
   第17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8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19版:书博会特刊·山东省书业商会专版
   第20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21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2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3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4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25版:书博会特刊·综合
   第26版:书博会特刊·分销新视野
   第27版:书博会特刊·营销金案
   第28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29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0版:书博会特刊·金牌团队
   第31版:书博会特刊·书业非书品经营研讨会
   第32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3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4版:书博会特刊·出版专题
   第35版:书博会特刊·出版专题
   第36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7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38版:书博会特刊·出版报道
   第39版:书博会特刊·出版报道
   第40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41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42版:书博会特刊·特训营精编
   第43版:书博会特刊·资讯
   第44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45版:书博会特刊·优案推介
   第46版:书博会特刊·中外交流
   第47版:书博会特刊·中外交流
   第48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49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50版:书博会特刊·图书盘点
   第51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52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53版:书博会特刊·广告
   第54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55版:书博会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56版:书博会特刊·精品精荐
   第57版:书博会特刊·业者论坛
   第58版:书博会特刊·业者论坛
   第59版:书博会特刊·精品精荐
   第60版:书博会特刊·综合
   第61版:中缝
   第62版:中缝
寻根溯源:重回精神家园
浅谈新时代科技出版新质“连接力”构建
“链”上农业图书智能出版
厚植编辑优良传统 助力出版提质增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博会特刊·业者论坛58寻根溯源:重回精神家园 2024-07-26 2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