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晨
孟宪明的儿童小说《猴王蓝鼻子》,以一场人猴大战的荒诞喜剧开篇,却在层层递进的情节中铺展出一幅童真与历史共振的壮阔图景。从都市男孩鲁三胜返乡的暑假奇遇,到红石峪山野间的生态寓言,再到尘封抗战记忆的觉醒,作品以轻快的笔触承载了厚重的精神内核。
童真的战争:从对抗到和解的生命启蒙。小说以“人猴大战”的冲突为引,将儿童与自然的碰撞演绎为一场充满幽默与哲思的“战争”。猴王蓝鼻子凭借智慧驯服全村的狗、智取新猴王、戏耍村民的安眠药陷阱,俨然是山林中的“战术大师”。而鲁三胜则以孩童的奇思妙想应战:画豹子图案“威慑”猴群、用动态视频唤醒蓝鼻子对天敌的恐惧,甚至以“收养教育”的荒诞计划试图驯化这只桀骜的猴王。
这场看似荒诞的“战争”,实则是儿童与自然的对话。鲁三胜的愤怒、怜悯与反思,映射出孩童对生命的直觉性感知:当他在纪录片中目睹豹子虐杀小猴时“泪流满面”,又在制服蓝鼻子后选择释放它,最终以“涂蓝鼻子”的合影达成和解——这种从征服到共情的转变,揭示了童真对“万物平等”的天然领悟。正如孟宪明所言,儿童文学书写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神性”,而这场战争正是神性与野性碰撞后的觉醒。
童趣的探索:民俗与生态的双重秘境 。红石峪的山林不仅是故事的舞台,更是一座承载民俗与生态密码的宝库。鲁三胜与蓝鼻子的互动,巧妙化用了“杀鸡儆猴”“精得跟猴一样”等民间俗语,将猴王的狡黠与智慧融入乡土叙事。而孩子们为蓝鼻子设计食谱、尝试“诗教”的桥段,则让童趣与生态理念碰撞出火花——他们并非因蓝鼻子是“保护动物”而善待它,而是将其视为平等的生命个体。
作品中,大山的风貌被赋予了灵性:敬老院中的人猴对峙、山林间的新老猴王争霸、蜈蚣药用的民间智慧,以及鲁三胜对“座椅设计只适合人类”的反思,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民间传奇色彩的生态寓言。孟宪明以民俗学家的敏锐,将太行山的草木风物转化为儿童认知世界的窗口,让传统与现代在童趣中交融。
历史的传奇:战争记忆与和平愿景的浮雕。小说的叙事时空并未局限于当下,而是借一场“驴友遇险”事件,揭开红石峪80年前的抗战悬案。鲁三胜与蓝鼻子探山时发现的烈士遗骸,将故事推向高潮——纪念碑的落成仪式上,校园与红石峪的时空重叠,抗战的流血岁月与今日的欢歌笑语并置如浮雕。
通过鲁三胜的视角,战争的残酷被转化为对和平的珍视,而蓝鼻子从“捣乱者”到“生命伙伴”的转变,则暗喻着文明进程中野蛮与进步的辩证关系。正如书中那句“一文明就不愿意野蛮了”,历史传奇的嵌入,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动物趣事,成为一曲对生命尊严与和平愿景的礼赞。
结语:童真与大山共生的叙事实验。《猴王蓝鼻子》是一部充满叙事野心的作品。它以儿童本位的立场,将民俗、生态、历史熔铸于一场嬉闹的“人猴大战”中,既保留了民间文学的自由诙谐,又注入了现代性的反思。孟宪明笔下的大山,既是猴群驰骋的野性之地,也是历史记忆沉淀的精神原乡;鲁三胜与蓝鼻子的互动,既是童真的游戏,亦是文明与自然关系的隐喻。
当鲁三胜涂蓝鼻子与猴王合影时,那张定格的笑脸不仅是童真的胜利,更是一个关于和谐共生的寓言——在太行山的褶皱里,童真与传奇终将和解,而大山的风貌与历史的回声,将在代代孩童的探索中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