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儿童文学领域涌现出众多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它们以生动的笔触书写那段山河破碎、人民蒙难的悲壮历史,再现了英勇不屈、不懈抗争者的血色辉煌,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在孩子们心中重新鲜活起来。莫晓红最新推出的儿童长篇小说《明月度关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以精湛的笔法,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底蕴、地域的独特韵味、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儿童成长紧密融合,使《明月度关山》成为一部蕴含丰富内涵与多重意蕴的集大成之作。
莫晓红采取的写作技法并非宏大叙事的直抒胸臆,而是一种迂回的、曲径通幽的微观儿童叙事。在此作品中,作家以孩子的视角来审视和观察命运齿轮的转动,再现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她以氤氲水乡中枕水人家的家庭命运为主线,巧妙运用以点带面的个体表达手法,将历史的沉重巧妙拆解、均衡到每个孩子、每个人物命运的细碎瞬间,如同将一块巨石分解为石块,让它们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悄然铺陈。这些瞬间如同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星河,延展和辐射成共性的人民叙事,在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中,反映整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相比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充盈着个体生命温度的人民叙事更能走进历史的褶皱与肌理深处,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与情感。书中,民众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顽强拼搏,用朴实无华的善举共同谱写了一曲曲不平凡的人生赞歌。
《明月度关山》从松玉一家人的采桑养蚕、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和日常点滴展开,用舒缓的节奏精心勾勒出岭南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调与文化根基。采桑养蚕这一具有岭南特色、中国元素的生活片段,绝非简单的劳作场景,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原生态的生活习俗与行为规范。这一生活片段的描绘,是对岭南水乡生活的复刻与还原,更是对这条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坚守,蕴含着对民族文化根源与生命力的深入思考。
看似平静的生活被山雨欲来的悲剧意蕴所笼罩。这种叙事手法,正是典型的欲抑先扬。小说的前半部分,家乡的风景被描绘得如此诗意空灵,家人的生活点滴充满了温馨美满,让人沉醉其中。然而,正是这种美好的铺垫,使得后半部分的颠沛流离显得更加苦楚,失去家园的感伤缅怀更加深沉,国恨家仇也更加浓烈。这种对比,如同从天堂坠入地狱,让读者在感受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时,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改变,也引发了对命运无常、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
作者还将粤剧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小说,通过粤剧这一文化载体,描绘了社会百态,深刻挖掘与展现了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与顽强生命力。粤剧在小说中成为串联起“引车卖浆者流”的重要纽带。它与松玉一家参与抗战的命运进行对照,形成了一种文本与意境上的同构关系,宛如两条并行的河流在历史中交汇,共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民族抗战之歌。
在小说中,儿童成长主题宛如一条隐秘的线索,贯穿于整个叙事之中,紧密遵循着精神觉醒的向度,与家族叙事相互缠绕、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复杂而细腻的儿童成长图景。
总之,《明月度关山》以岭南至南洋为宏阔背景,以一个家庭的动荡与离散为缩影,折射出大时代中普通百姓的命运与遭际,生动刻画了中国儿童的坚韧与顽强,细腻呈现了民族的抗战历史。这部作品为抗日战争的历史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是对感时忧国的文以载道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发扬。莫晓红在创作中,竭力把以往宏大叙事中被遮蔽的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女群体打捞出来,让他们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命运的主宰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彰显少年儿童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自我、不断成长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