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
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除了战场上的炮火硝烟、兵戈相向,隐蔽战线的斗争也风起云涌。在这场沉默的较量中,日本始终占据主动地位,日本间谍也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隐秘推手。百年过去,随着历史档案的揭秘和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日益深入,历史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甲午日谍秘史》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历史中被遗忘的细节。该书是戚其章教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通过对甲午战争期间间谍活动的深入挖掘,提供了一个关于甲午战争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的新视角。书中对间谍活动的细致描绘,揭示了在战争表面之下,暗流涌动的秘密战。
《甲午日谍秘史》不仅揭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还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细致描写了间谍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走进甲午战争,揭开甲午战争中那些日谍迷案的面纱。
甲午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
甲午战争爆发100多年后,甲午战争“偶发”说在日本甚嚣尘上。《甲午日谍秘史》书中,就对甲午战争爆发“偶发”说进行驳斥,并提到日本学者中塚明从福岛县立图书馆“佐藤文库”发现了6份海军军官提出的“征清”方策。这是1993年日本学者大畑笃四郎和中塚明在日本全国各地图书馆展开有关“日清战争”史料的调查中发现的。6份“征清”方策的发现,可以说明在1887年,即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参谋本部就预测到和中国的交战并有组织地讨论过作战构想。
通过解读日本陆海的多份“征清”方策,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决不能归结为偶然性的原因,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精心策划,完全是蓄谋已久的。
日本间谍如何在中国掩饰身份隐藏起来?
日本间谍以多种身份掩饰,在清政府的眼皮底下活动,从政府高层到普通民众,他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将清政府的防御体系秘密瓦解。
《甲午日谍秘史》中提到,日本间谍为了在中国掩饰身份可谓花招频出。如为日本海军军令部效劳的山本条太郎,曾长期藏身于营口中国人潘玉田开设的永茂油坊里;有两名日本军事间谍冒充山东籍渔民,潜伏在旅顺口附近的小平岛进行间谍活动;剃光头发扮作和尚的日本间谍高见武夫,藏在普陀山法雨寺研究佛学;还有一些间谍扮作商人……
如此谍报战,使清政府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清政府失败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如此周密的筹划,可见甲午战争是日本精心部署的长期行动,绝非“偶然”。
日本间谍石川伍一的供词是真的吗?
《甲午日谍秘史》中,还揭秘了甲午日谍第一案——石川伍一间谍案的内幕,并对《石川伍一供词》的真伪进行了深入探讨。
20世纪80年代,戚其章先生准备编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的《中日战争》时,发现了在军机处的档案堆里沉睡了近百年的礼部侍郎志锐的《奏为办事大臣结党阻战并陈日本奸细实情折》,使《日本奸细石川伍一供单》重见天日。戚其章先生将《石川伍一供词》与《日本奸细石川伍一供单》做对比,发现《日本奸细石川伍一供单》是石川伍一多次口供记录的整理稿,而李鸿章呈送的《石川伍一供词》则是被精心修改美化过的,凡与李鸿章衙门有关的人和事都被隐瞒了下来。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如何逃脱清军的重重围捕?
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有记日记的习惯,其日记成为研究日本间谍在华活动的重要史料。其中,宗方小太郎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自己逃脱清军围捕的情景。
宗方小太郎一登上“连升”号客轮,便发现有6个认识自己的中国人,包括一名清军军官蔡廷标(长江水师提标亲军中营把总)。宗方小太郎见状危急,“先发制人”,主动与蔡廷标攀谈套近乎,告诉蔡廷标“两国已开战矣”。蔡廷标却说:“果有此事乎?未之闻也。”蔡廷标当即向宗方小太郎允诺,不揭发他。这才令宗方小太郎在清政府的多次盘查中侥幸过关。由于作为武员的蔡廷标丧失民族观念和清朝官吏的层层失职,宗方小太郎得以逃脱。
从《甲午日谍秘史》提到的种种细节中可以窥见,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日本政府在中国秘密开展间谍活动,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这也为我们揭示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而是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间谍活动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为我们理解甲午战争提供了新的视角,如今,我们以新的历史视野重新反思这场战争,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史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