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曷灵(北京出版集团主题分公司总经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出版集团主题分公司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以首善标准扎实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系统谋划、持续深耕、创新探索,推出“北京文化书系”“北京文化通志”等新书系,培育《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等子品牌,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出版集团联合北京市总工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面向全球青少年征集文章、画作,并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成书,以“图书+活动”双重载体,多角度呈现全球青少年视角下的北京的文化形象与城市魅力,促进各国青少年文化交流,共同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
征稿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共吸引来自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青少年参与。活动优秀作品集由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担任主编,连续两年亮相北京文化论坛,并在法兰克福书展、塞浦路斯尼科西亚图书节等国际书展上亮相。同时,《我爱北京——2023全球青少年征文优秀作品集》还登上“京华好书”及多项主流媒体图书榜单,《我爱北京》品牌项目荣获“第九届年度书业社店营销推选营销金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第三届活动正在面向全球征稿中。
《我爱北京》选择从青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描绘出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的北京。三方面特色创新值得关注:一是图书内容生产模式从“专业写作”转向“集体共创”,征稿活动不仅是图书选题来源,更成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社群枢纽;二是受众定位从“本土读者”扩展至“全球受众”,通过多语种征稿和国际化推广,实现“破圈”传播;三是商业模式从“单一图书销售”向“品牌IP运营”延伸,以活动带动图书,以品牌积累流量,推动品牌效益转化。
通过征稿活动,我们与众多兄弟单位、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储备了一些优质的作者资源和选题资源,为未来高水平开展出版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产品形态上,我们积极尝试融合出版,除图书产品,还策划了数字产品《我爱北京之我问北京》专题视频。视频通过邀请青少年提出与北京相关的问题,并由相关领域专家回答,通俗生动地解读首都文化知识,既丰富了《我爱北京》征稿活动的形式,又为图书宣传提供助力,实现双赢。
《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高度重视宣传推广,坚持线上线下、海内外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媒体宣传方面,充分用好各主办单位自有宣传平台及主流媒体、新媒体宣传渠道;同时积极面向海外,在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宣传,百余家海内外媒体共同参与报道。地面推广方面,策划举办《我爱北京》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历史、文学等领域名家走进中小学校,分享历史知识及文学创作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书写北京故事,展现北京魅力;积极利用海内外大型会展活动宣传推介,有效提升《我爱北京》的海内外影响力。
近年来,我们关注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国际表达”趋势愈发明显。《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正契合了这一趋势,让各国青少年成为讲述主体,以可读、可听、可感的方式一同讲好北京故事,传播北京良好城市形象。未来,我们还会借助这一品牌活动继续开展更多融合出版尝试,将优质内容以更多样形态进行传播。
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让品牌从海量内容中脱颖而出,继而构建成熟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可能是新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我们计划不断深耕《我爱北京》全球征稿活动,强化品牌IP形象,在举办征稿活动、颁奖典礼、校园宣讲等系列活动基础上,尝试开发衍生文创产品、组织研学活动等,探索城市文化多元开发的“新蓝海”。
经验分享 经过两年精心培育,征稿活动品牌已初具雏形,在海内外取得积极反响。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品牌打造的重要性。首先,要突出品牌特色,《我爱北京》品牌立足北京文化,通过鲜明直观的征稿主题和大众参与的互动形式,逐步构建“共创生态”,激活品牌生命力。其次,要拓宽合作渠道,征稿活动以联合主办、协办形式,获得多家相关单位和海内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大力支持,有效提升影响力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