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嘉映出版了《何为良好生活》,与其以往哲学著作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专著,而是一部有关“我该怎样生活”的通俗哲学读本,它比作者以前的任何著作都更加接地气。作者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我该怎样生活”这一问题展开探究。作者认为,所谓良好生活,首要维度是有所作为,所有的德性都是在作为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德性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求自我与有德融合,最终实现自身。何为良好生活?如何培养德性?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有德之人就有福吗?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诚实思考。
关键词 良好生活 德性 见识 作为
■受访人: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采访人:张倩(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良好生活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
□您认为何为良好生活?
■良好生活首先要从品性、识见、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所有这些,都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实则,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成功让优秀人物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靠在浊世钻营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浅薄低俗。这样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带累成了低俗之事。
但在我们这个社会,谁能靠品格而不靠钻营取巧有所成就?古人说:有其人,亡其世,虽贤弗行矣。我们今天的社会乌烟瘴气,怨不得大家要批评指责。但我们不要一味批评指责,更不要埋怨,尤须警惕因此习惯放松自己、放纵自己。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
有德之人并非都有福
□您认为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有德之人就有福吗?
■在相当程度上,德性的确是要带来好生活的,这种带来一开始可能是一个手段,但只要生活真正开始,德性越来越多地由于是编织在生活中,使你的生活成其为好生活。如果德性流于生活的外面,总是作为手段在使用,而那就不成其为好生活。由于德性要编织进这种好生活里,但人是有限的,社会是有限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包括生活中的无常,有德之人当然未必能过上好生活,这时有些人选择宁要德性也不过好日子,有些人就在德性上做出了让步。德性的榜样是维持我们在一个普通生活中不堕入自欺欺人的力量。同时我们要更加善于从我们身边的人身上看到德性的光辉,去学习。
一个比较良好的社会中,有德之人过上好生活的概率会高一点儿,当一个社会是一个坏社会时,有德之人就越来越过不上好生活,那些缺德的、鲜廉寡耻的,倒会过上好日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更多的人在其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即便如此,也从来没有一个社会是真正能够以福论德的,因为无论一个社会怎样良好,它都是有限的良好。以福论德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无法走得通的思路。
德性教育关键在创造良好环境
□作为一个母亲,我比较关心孩子的教育,您认为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德行?
■在怎么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发言要高度的谨慎。虽然现在有教育科学的提法,我觉得教育怎么都做不成一门科学。孩子太千差万别、环境也各有迥异,无法一概而论。用讲道理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品德,恐怕起不了多少作用,可能还会起反作用。主要还是给他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比如建立一定的惩罚和奖励,这在心理学上有很多的解释,但这点上我也倾向于要比较谨慎,我们可能不能过多地把自己认为的好品德教给孩子。这跟以前不一样,在传统社会里,孩子怎么造就一种好品德,就是大人身上的好品德,现在我都不太敢这么说。世代转变得太快,我们尽可能保持一些基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