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文化 人性
■受访人:辉 格(作家)
□采访人:解 慧(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人类社会很有趣
□为何将目光紧紧锁定在文化与社会的话题上?
■我是个深度宅男,情商很低,社交很弱,不过这样的特性组合,让我很适合成为一位社会与文化的热心旁观者;许多在正常人眼里平凡无奇、理所当然、因而通常被忽视的事情,在我看来就会很有趣,所以也就会多琢磨一下。要我说,人类社会确实很有趣。
□“沐猿而冠”指的是什么?被作为标题的寓意是什么?
■这个书名的3/4来自成语“沐猴而冠”,1/4来自德斯蒙德·莫里斯的“裸猿”一词。人与动物之区别,不止于生物学方面,更在于文化方面,并且他们常以“衣冠”来象征后者。人类之文化特性,不仅表现在器物上,更表现在行为和心理上。而“裸猿”一词,旨在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人性之生物学方面,跟随一位动物学家的眼光,看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
我把这两个词捏在一起,是想强调在人性的塑造中,生物和文化两方面的特性和过程是紧紧缠绕在一起、难以分离的。此外,我特别喜欢“沐猿而冠”里的“沐”字,这是个历时性动词,很适合用来表达我对文化和人性的进化观点,即人之区分于禽兽的那些特性,是在漫长进化史上逐渐获得的,而且并非所有人都一样的。
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沐猿而冠》是您过去几年的专栏集结而成。您说这些文字您是写给自己的,以解您的困惑。如今,回过头再看这些文字,当时的解答还令您满意吗?解答是否依然适用于今天。
■从大框架来说,目前多半还可以接受,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比如有关民族性的问题,我的看法已有所改变(更准确说,还在摇摆中),有关语言的看法,也始终没有稳定下来。需要强调的是,过去几年我看待社会与文化的观念体系没有发生太大震荡,并不意味着我对它已经“满意”了,实际上,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我还很不满意,除了语言和民族问题,在诸如宗教、战争、国家起源、组织与权力等等问题上,远未形成清晰透彻的看法,而这些方面对于理解社会却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有很多人被文化束缚,也有一些人是文化叛逆者,您是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束缚和叛逆确是文化的重要主题。依我看,多数叛逆某一文化的人,其实往往正被另一种文化所束缚。被束缚的程度,取决于个人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而这来自于环境和历史赋予我们的本能和文化特性。之所以会被它们束缚,是因为我们时而部分窥见却又不够了解自身的工作机制。就像一只猫,不明白自己所追逐的那条尾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因而无法将自己不同生理/心理层次上的本能、欲望、意图、理想、价值观协调起来。所谓摆脱束缚,是只能是通过反思和自省而达成协调。
□文化宽容和文化代沟,对构建人们专属的文化体系,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有着怎样意义。
■文化宽容是种现代事物,它只须要求个人接受维持和平共存所需要的最小规范,而在多数具体事情上,只要求在特定圈子、特定场合、特定关系中,遵循特定规范,是否进入这些圈子、场合和关系,个人有着充分选择机会,这些选择所构成的组合,可让每个人拥有独特的文化人格。代沟的存在则表明,即便个体选择可以人人有不同的文化个性,但结果远非随机,协调的结果会结晶为时代潮流与风尚,而当文化进化足够快时,这些风尚在两代人之间便可产生巨大隔膜。
□探索人性是您长期以来特别钟爱的一个研究,这些年的探究,对于人性您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人性是非常丰厚、饱满、层次化的,使得我们对外部条件的细微变化异常敏感,条件略有变化,行为即可大不相同。有关人性,最常见的错误认识是将其单调化,诸如性善/性恶之辩,我们天性善良,还是生来暴虐?此类单调化的追问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