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成为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最快的城市,北京市科委目前已授牌共计2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除北京以外,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武汉、苏州、成都等均是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
阻碍:三难题
根据国内众创空间在服务重点和核心资源上的不同,众创空间已经形成了创客聚合型、创业孵化型、媒体驱动型、融资驱动型、办公地产型、专业细分型六种模式。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盈利模式、专业服务能力、政策落地覆盖等。
盈利模式不成熟。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仍是困扰业内的“老大难”。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租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高,众创空间要满足创业者对低成本、便利化的需求实属不易。同时,高成本和高服务之间的博弈,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众创空间在现阶段难以摸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
专业化服务能力水平低。有关调研报告指出,国内众创空间存在“有店无客”现象,即人员参与度很低,长期保持活跃的参与者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众创空间对于企业运作和行业的理解不深,难以真正帮助创新创业企业的孵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配套服务不到位,比如网速慢导致难以获得有效的信息支持。由此可见,国内众创空间专业化服务能力水平亟需提升。
优惠政策难以全覆盖。2015年上半年以来,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房租补贴、风险补偿、资金支持等均针对特定类型的孵化器。例如,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孵化器必须取得“国家级孵化器”资格;享受中关村的房租补贴和资金支持则需要取得“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或“早期项目孵化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资质。对于未取得上述资格的孵化器来说,由于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其在运行中将面临诸多困难。另外,有的孵化器由于未取得“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或“集中办公室”的资质,导致入孵企业不能用孵化器的工位进行公司注册,形成在孵化器外注册、孵化器内办公的异地办公现象。
突破:四趋势
从2015年上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众创空间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宽容的社会环境和热烈的双创氛围,将进一步促进创业人员和创业服务机构的增多,也会引发越来越多新形态出现。随着国家对创业创新的大力推行,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专业化。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形态出现。由此,创业者们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到适合的众创空间。
随着创投双方资金对接的难度显著降低,创业者对孵化器的需求将更多体现在资源和服务上。对于创业者来说,初期创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对资金以及相关程序的不熟悉。大部分创业者选择众创空间正是基于这两点的便利。因此,未来众创空间的发展将会针对创业者的需求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创新型孵化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垂直化,为创业者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专业的资源和服务。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创业者们的创业方向也会随之精细化,所以创业者们对众创空间的要求也会随之精细化。同时,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竞争的不断加剧,众创空间需要找到自身的立足点方能立于不败。因此,未来众创空间将会通过服务的垂直化和专业化,找准自身的领域,为相应创业者提供更加精细、深入和专业的服务。
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在校生、科研人员参与创业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众创空间将成为高校力量的重要集聚地。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2015年3月,《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科研人员可带项目和成果创办企业;2015年4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2015年5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