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三卷本)
[美] 杰伊·温特 主编
该套书采用全球性视角,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叙述,深刻展现了对这段现代历史复杂性的理解,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通史著作。由多国历史学者共同编撰,采用西方最新历史视角和研究方法写作,超越地理和意识形态界限,呈现大量一手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叙述这场现代社会的浩劫。
《中国的历史之路:基于社会和经济的阐释》
[英] 伊懋可 著 王湘云、李伯重、张天虹、陈怡行 译
著名历史学家伊懋可围绕3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区?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
《弥尔顿传》
[英] 戈登·坎贝尔、托马斯·N. 科恩斯 著 翟康、陈睿文 译
该书系“中华译学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第一辑。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戈登·坎贝尔、托马斯·科恩斯撰写,以翔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位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女性史:20世纪卷》
[法] 乔治·杜比、米歇尔·佩罗 总主编 袁祎、王璐莎 译
该书是由乔治·杜比领衔的70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5卷,时间分段在20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女性”身份彻底被重构和确立的时代。女性反抗着父权制的枷锁,但在资本主义和商业媒介的合谋之下,她们也越来越陷入了另一种单一身份的陷阱。该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儒法国家:中国历史新论》
赵鼎新 著
该书是一部旨在对中国历史形态作出解释的社会学著作,书中赵鼎新教授对公元前11世纪至清朝灭亡的中华帝制的历史进行了一项全新的讨论。这项研究首先揭示了一些可以解释“中国如何以及为何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一统下发展出官僚制帝国”的因素。随后考察了在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吸收了儒家和法家两种哲学传统的政治体制。虽然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宗教、技术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但是儒法体制却延存了2000多年。在考察这一政治体制的本质时,赵鼎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中国历史,即强调结构性力量与社会机制在塑造历史动力方面的重要性。作为一部历史社会学作品,其为中国历史的长期形态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引发了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的持续讨论。
《纺织与服装》
赵丰、[丹] 玛丽-路易斯·诺施 主编
该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出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文化互动专题集”系列的首卷,充分体现了纺织服饰在人类历史,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整体看,该书不仅是对丝绸之路的证明,也是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机构和研究中心所进行的世界级学术工作的一种观察。全书共22篇文章,邀请了来自全球纺织服装领域的30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阐释丝绸之路上纺织材料、技术、图案、艺术、文化、功能性的发展历程及沿线的交流。它对纺织品和织物在全球历史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全面的概述,帮助读者了解这个涵盖近4000年的广泛主题的意义。
《亲历改革:与青年谈改革开放》
迟福林 著
该书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用的时间最长、花费的精力最多的一本书”。在书中,迟福林根据他的亲身经历,通过讲述“吃发了霉的花生米”等一个个小故事,试图揭开改革开放的历史面纱: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做对了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尚未完成,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更需要青年人。青年人了解改革开放史,就会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生机活力。在书中,迟福林由衷地期待:中国改革开放一定会在青年人的手中有新的作为、新的突破、新的成就,让改革精神薪火相传!
《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黄士珊 著 祝逸雯 译
该书探讨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视觉文化 ,集中于10世纪~13世纪,并参考诸多更早期或晚期的资料。对道教而言,所有基本而又独特的绘画、图稿、插图、图表、地图、符箓、天书真文等等,构成了该书的关键资料。书中将这些多元的视觉材料置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仪式的背景中,以全方位视角呈现道教艺术的视觉、物质、意义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