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中国儿童文学美文

  ■涂明求

  壹

  “美文”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学界公认最早是由周作人从西方引入的。在1921年6月8日《晨报》发表的短论《美文》中,周作人这样写道:“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

  可见,周作人当时所谓“美文”,主要指一种以叙事或抒情为主、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艺术性“论文”或者说小品文,并且他希望更多人尝试这种文体,“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

  但究竟什么是这种“美文”的特质?在短文中,周作人除了给出“艺术性”这一核心指标,以及“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须用自己的文句及思想”的普适条件外,语焉不详。

  贰

  世易时移,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儿童文学美文”时,我们又在谈论什么?我们不妨把问题问得更加具体化一点。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讨论这个主题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应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共识的前提、基础之上,那就是: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而且是富有艺术性的、最美好的文学;也只有这样的美好文学,才配得上如斯美好的孩子们。就如大家经常引用的博尔赫斯的名言:“一切伟大的文学最终都将变成儿童文学。”

  但是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人,包括很多文学作家,想当然地以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是哄小孩玩的,随便写写就行,没什么技术含量,没什么艺术质量;另一方面,好像为了印证这种误识的“正确性”,这些年来,我们的确读过不少公开发表、正式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平庸清浅,甚至粗制滥造。

  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此次冰心奖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组织“何为中国儿童文学美文”的讨论,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我们或许还该讨论什么才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特殊美质?还有,如何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特殊美质?再进一步,中国儿童文学美文该如何落地生根?相信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见解和建言。坦白说,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大命题,远不是一个讨论会就能够谈全面、谈通透的,但是“万事开头难”,开了这样一个好头,相信后续就会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大家群策群力地着眼、着手于这些问题,那么事情就会向着圆满解决的方向不断推进。

  叁

  这其中,作家作品、出版机构、儿童读者一条线下来谈论相关问题,貌似较容易谈,也容易理解。比如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请高手们指点品评其好与坏,也就一目了然。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批评风气的问题,比如,真正的批评至少应该是如鲁迅所说的8字标准,“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但放眼看看,包括我自己在内,现在有多少批评者的批评文字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特别是“坏处说坏”真是太少了,虽然也有尖锐的、甚至令人胆寒的批评,但有些言论其实根本不是在正常的文学、学术范畴之内的讨论,不是为了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美质而作的批评,极个别甚至是为了迎合或利用网络上的一些无脑极端偏见而发,这就更加令人无语了。

  还有一条讨论线,较容易被忽视,涉及问题也更难解决,但我以为同样很重要。这就是进入教材及师生阅读视野的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焕发美质的一条线。个人以为,语文基础教育看似有些远离我们此次的讨论,但其实是检验我们的讨论是纸上谈兵抑或卓有成效的试金石。记得我上中小学的时候,不管成绩好坏,班上许多同学最喜欢的课都是语文课,最喜欢的教材都是语文书,当然可能这也与我的少年时代大家所能够接触到的精神食粮普遍匮乏有关。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书上那些富有想象力、灵动诗意、有光泽有温度的文字,对于小小少年无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现在呢,按道理来说,语文教材选文也并不差,有很多儿童文学经典被吸纳在内,形式也更时尚、活泼、多样,但是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现状怎样呢?以我儿子为例,他所在中学是市里一个所谓好学校,但据我了解,近些年来,全校学生学得最差的大概就是语文,市里其他中学差不多也如此。这是很令人黯然神伤的事情。何以如此?我曾经接受过《文艺报》的一个书面访谈,谈到如何提升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儿童文学效度的问题。我当时认为最大的症结在“标准答案”,认为是它戕害了语文课应有的生机活力。现在想来,这样看问题还是流于表面了,根子其实还在应试教育上。比如现在的孩子们也学四大名著,也学《皇帝的新装》这样的儿童文学名篇,但大都是怎么学的呢?一言以蔽之:围绕着“考点”来学。当然会有例外,但不可否认,绝不在少数的中小学语文课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着。我自己在师范院校当老师,上课时最爱和学生说一句话,就是我们学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有的问题本身一经提出就很有价值了,有无答案并不那么重要,文学多美啊!这些美和感动是语文学习中最令人享受也是最值得的事,文学里不仅有黄钟大吕,铁马金戈,也有水光潋滟,细雨微风,那些巧妙灵动,那些韵律节奏,更不要说各抒己见的自由与活跃,才是文学的生机与魅力所在啊。可在独一无二的“标准答案”下,在一切为了考高分的小路上,美没了,诗意没了,感动没了,语文教育窄化、僵化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也是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先生最喜欢举的例子。说是有位北京小学语文老师,期中考试出了一道填充题,“冰融化了以后是什么”,绝大部分孩子填的是“水”,跟“标准答案”一致,自然都对,但是唯独有一个孩子填了“春天”,结果如何呢?老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叉。王德峰先生忍不住想问那位老师:请问你上的什么课?如果是自然常识课,答案是“水”没问题,可问题是你教的是语文课,回答“水”的没错,回答“春天”的不光没错,可能还是一颗未来文学家的种子,不仅不该扣分,还该加分才对。我最近还就这事专门写了一首儿童诗,题目就叫《冰融化了后是什么》,在我的诗中,针对该问题,学生们有许多美妙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老师都会给予赞扬和肯定。可惜这只是理想中、童话般的语文课,而不是现实中的语文课。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让中国儿童文学美文落地生根,释放并焕发儿童文学的独特美质,比如它固有的诗意和感动、自由与灵动?虽然罕见,但确实有人在坚持不懈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比如特级教师周益民的“诗化语文”课,再比如人大毕业生康瑜创立的公益组织“是光诗歌”的乡村儿童诗歌教育课,都是非常好的探索,都有很成功的做法。在这些语文课上,儿童文学不仅是美的,诗意的,更是活的,蓬勃生长着的,是真正属于当代中国儿童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
   第04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05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06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推荐书单
   第08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9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0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联合发起书店
   第11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营销
   第12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3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4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15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世界出版
   第16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7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8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9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0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21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2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3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4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5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6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编辑睡前书
   第27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编辑睡前书
   第28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9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0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编辑睡前书
   第31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32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3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4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5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6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7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38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世界出版
   第39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阅读活动
   第40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41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2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资讯
   第43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业者论坛
   第44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45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阅读报告
   第46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精品精荐
   第47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精品精荐
   第48版: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也谈中国儿童文学美文
原乡空间书写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十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37也谈中国儿童文学美文 2023-04-21 2 2023年04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