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世前教授等执笔完成的学术专著《“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政策效果评估与实现路径》一书,主要以“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碳减排政策体系建立为背景,对多类型碳减排政策效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对“双碳目标”实现路径进行了创新式探索,日前该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从“双碳”视角出发科学地开展了碳减排政策效果评估:一方面补充了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和国内学界对“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另一方面基于面板数据全面地检验了特定时期我国的碳减排政策对环境、经济以及重点行业能源利用的规制效果及影响机理,为我国碳减排政策的评估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国受到气候、科技及国际社会等多重压力,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治理。近年来,我国降碳减排政策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长足发展,且为全面实现“双碳”目标陆续地推出针对节能减排示范城市、高污染行业的管控措施,但是有关政策效果评估的工作却相对滞后,甚至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落实效率与工作改进。为此,学术专著《“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政策效果评估与实现路径》首先致力通过构造碳减排政策评估的系统性分析框架,针对典型碳减排政策确定政策效果评估指标,通过分析多类型政策目标,探究多元的实现路径,为我国碳减排政策评估与制定及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该专著高度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方法的充分结合,及时甄别和掌握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最大程度地规避政策制定与执行环节的不科学性和不确定性对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为碳减排政策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和有效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全面发挥好碳减排政策的正向效应。
该书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碳减排政策的评估与变迁、低碳试点城市、碳交易政策及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率效果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后认为,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溢出效应研究中验证了我国的碳排放交易政策具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同时,能够大幅降低电力行业的发电煤耗和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率。
碳减排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会有政策周期和一定程度的效果延滞,因此要通过充分发挥诸多重要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机制,全面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可持续发展,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为此,学术专著《“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政策效果评估与实现路径》基于影响机制和异质性分析,分别针对实现低碳试点政策的环境治理效果、碳交易政策的经济转型效果及能源利用率提升效果的可行性路径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该专著还对“双碳”目标下碳减排政策进行了战略思考,指出目前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碳”发展路径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和碳交易政策的完善工作。在政策建议方面,针对低碳试点城市,提出:一是要适时地将低碳试点城市政策实施范围扩展到全国范围;二是地方政府依据权责因地制宜选择最优发展路径;三是积极发挥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四是出台相关法规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五是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低碳绿色交通体系。另外,针对碳交易政策,提出: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地区和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第二,完善碳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与加强碳排放的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加强碳交易市场的立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