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锈霞
音乐来源于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反映。经济是客观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的性质和发展轨迹。音乐与经济关系密切,经济对音乐发展影响深远。由于音乐经济学属于交叉新学科,当前相关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有关经济与艺术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非常薄弱,特别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进程中经济基础作用的研究几乎阙如。苏州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中国音乐经济史》一书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融合的新视界。
韩启超博士在对音乐经济学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阅读、梳理、提炼,以及合理的文献解读,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音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过程,总结其内在本质,以及音乐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写就了这本《中国音乐经济史》。该著作分为三卷,分别是“远古至汉代卷”“魏晋至五代十国卷”“宋元明清卷”。“远古至汉代卷”研究从远古至秦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音乐经济现象,将经济学视域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凝练为音乐生产与消费两个核心环节,从而梳理这一阶段的音乐生产者与消费者,音乐生产与消费的方式、成本,以及音乐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魏晋至五代十国卷”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音乐经济发展现象。这一时期的音乐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商业性和非商业性,非商业性的音乐生产与消费虽然是社会音乐发展的主体,但商业性的音乐生产与消费已经蔚为壮观,有力推动了社会音乐的蓬勃发展。“宋元明清卷”研究两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经济现象。这一阶段音乐经济的主体是商业性的音乐生产与消费,它涉及社会的各个层级,各类音乐形式的兴衰都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一时期的音乐传播也具有鲜明的商业化特征。
《中国音乐经济史》依据马克思艺术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社会继替过程中的音乐经济现象,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经济发展特征和规律。这为当下音乐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进一步丰富了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全面研究,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到我国古代音乐经济的历史面貌及发展变迁,认识经济发展对文化艺术的制约、促进作用,从而探寻历代音乐变迁发展的深层原因。该著作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次对中国古代音乐经济系统、全面的探讨与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专业的通史性音乐经济史著作。该著作的出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在当代的继替发展,对于当代音乐产业经济的繁荣,对于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健康发展以及艺术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于落实美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建构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等,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价值。
音乐经济学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希望以《中国音乐经济史》一书为引,带动更多的学者不断努力探索。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正如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序在序中所言:“越是基础越要重视,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为“音乐经济学”在国内成为一门交叉性的独立学科体系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和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