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作家专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韩松落:舞台、小说和这个时代

  ■韩松落(作家)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中江

  作家韩松落成名很早,在专栏写作盛行的年代,曾经给上百家媒体撰稿,自然也收获了不少读者。进入到2010年代,传统媒体逐渐衰落,专栏的发表阵地越来越少,约稿的编辑也各自有了不同的出路。韩松落的写作重心转向小说,但直到2023年才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厚积薄发的他今年又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晚春情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在这部书里,作家以独具西北大地特色的笔触,冷峻地观察、细腻地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故事。

  那次采访开始前,韩松落先小心地打开一盒点心,说这是读者送的礼物。整个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话题从传统媒体的衰落,到作家的写作缘起,再到对女性的看法,以及AI对写作者的挑战等等。谈话中始终能感觉到作家的谦逊,韩松落说这和他的性格以及成长经历有关。从小作为哥哥的他,承担了更多照顾人的角色,也更加能够对相对弱势的女性感同身受。

  一个月后我们再次相逢,是在浙江的一场盛大的文学活动上。在没有经过太多彩排的情况下,韩松落登台演唱自己创作的《黑松林传说》,为他伴奏的是写作经验丰富的音乐人钟立风和小河。舞台上的韩松落,歌声悠扬,自由而轻灵。

  □去年看到你出第一部小说集的时候有些吃惊,我印象里你已经写作成名多年。是否可以讲讲你对媒体环境变化的看法,以及由此带来的写作的转向?

  ■我是2003年开始专栏写作的,赶上的本来就是媒体黄金时代的尾声。所以,2010年之后,就发现专栏的编辑经常换,到2016年春节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媒体约稿了,断崖式的落差特别明显。不过之前我就在做自媒体和剧本写作,所以对我本人倒是没什么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的写作是有人引导,有筛选,有人把关的。作为作者,你最直接的读者就是编辑,他们是引导者,也是把关者,每家媒体的气质也不尽相同,编辑组合起来产生的化学反应也不一样。引导者和把关者时常在调整,你面对他们的反应也得调整,但他们始终在场,写媒体稿件,就像是给编辑和主编“写情书”。后来这个把关人突然没有了,你失去了一个直接的对象,要直接去面对不可测的读者。他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当时心里是没有数的。

  前几天参加活动,看到一个说法,把视频内容以载体的方式分为“大屏”和“小屏”,大屏的内容不一样,是有门槛、有投资和成本的。或者可以说大屏是以前传统媒体内容的一种变形。现在是“小屏时代”,小屏媒体大家自主创作,其实没什么门槛,爱咋做就咋做。其实,也是消灭了中间商,要直接面对不可测。

  但这未必是真正的自由。经过前些年自媒体的一些乱象,大家其实也看到很多问题。自媒体的创作筛选是个人完成的,到了受众这里,首先需要花大量时间辨别信息真伪,光是分辨信息真伪就搞得大家筋疲力尽。我们原本以为不用担心,有假消息,自然有真消息和它对冲。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假消息甚至可以一直假下去,整个世界弥散着假信息,大家在假消息里沉沉浮浮。信息免费,但成本极高。你光顾着付出成本了,何谈自由。

  所以我就在想,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和时代,需要怎样的写作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我失去了专栏编辑这样一个直接的读者和把关者,就得去面对荒野一般的写作世界,毫无屏障地揣摩更陌生的读者人群。在这种信息传递的环节中,其实我也淹没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说明自己呈现自己,去找到读者。到后来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传统的小说写作。小说的世界,目前还有把关者,还有筛选,还有担保,还有优劣的区别,还有人帮你找到读者,可能是最后的一块绿洲了。我已经不想在辨别信息的真假和与人辩驳,以及自我孤独地自我呈现的过程中再花费精力了。

  □看之前你的各种报道,包括今天的采访中,感觉你一直很谦逊,尽管已经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

  ■我一直生活在西北,西北也不是在一个话语中心那个地位。实际是文化的一个边疆,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边疆的人,我是用这样一种心态在写东西。而小到我个人,没有编制没有职位,也不在任何文化机构任职,实际上是边缘人里的边缘人。我很愿意承认这个边缘地位,载欣载奔。因为,边疆也好,边缘也好,未尝不意味着更大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性。就像在观光游览车上,我一般喜欢坐在倒数第二排靠窗的位置。导游和司机最好都不要注意到我,别来推销,也别来管我,让我闷声看风景。所以,边疆也好,边缘也罢,何尝不是另一个中心。

  □可以谈谈早期阅读对你的影响吗?

  ■我的阅读开始比较早,而那正是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其实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盛世。

  最早影响我的其实都是大众文化的产品,比如通俗文学、流行音乐、B级片、录像带电影。现在的类型文学的各种类别,在那个时代早都出现了,所有的类型全都有。从那时候我就发现,这类文化产品更让我愉悦,我像是接受了他们的服务,我自己也是一种服务型人格,特别能和这种服务性惺惺相惜,就像一个大厨能在人群中认出另一个大厨。我当时就立志去写直接让人愉悦的东西,去做服务,通过服务来掩盖自己,埋藏自己,通过服务来发出我的信号。

  □你说“向这个世界索求神秘感”是你所追求的,这大概是什么时候成为你的一个目标也好,或者一个方向也好。

  ■我成长的年代,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刚刚从封闭保守中走出来,看世界的机会不多,一方面却又是信息大爆炸,世界各个角落的消息扑面而来,未经辨别。我们看到的是谍战、神偷、金三角毒枭、公海游轮枪战这类故事,和我们现有的世界有极大差别。我那时候最早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这些小说来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太朦胧了,太不可思议了,那么多不可解释、不可想象的事情居然在发生着。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东西,就要写这种差异、断裂和神秘感。

  □《我父亲的奇想之旅》其实是把一个故事讲了9遍。想听你介绍从技术上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这是一种音乐的做法。因为音乐作品经常会把同一个旋律反复地重复,把一个段落反复地去唱,在重复中完成一个结构。比方邓丽君有一首歌叫《九月的故事》。那个歌其实旋律特别简单,只有4句,但她就是通过重复旋律完成了一个叙事,完成了一个把情绪推到极致的过程。她每次重复这个旋律,都给它赋予一种新的情绪和紧迫感。

  你觉得她越唱越急切,越唱越紧迫,但实际上基本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变。歌词旋律节奏并没有唱得更快,声调也并没有更高,但她在情绪上作了一个细微的调整,然后一步一步之后就推向高潮。

  我在写小说时,很多时候都是受到音乐这种做法的影响。

  我想重复同一个故事,但是我想在重复每一次的时候都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可能在描述的空间维度上,在人物上在背景上,甚至在每个故事的时长上会有一种变化,然后重复9遍。但其实这9遍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其中有一段他们集中看了5个故事,那5个故事它的时代场景是逐步推进的,从明朝清朝一直推到近代,一直推到可能10年前。我用这个方式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这件事情越走越近了,就像一个妖魔鬼怪,它可能原来只发生在明朝,但它现在已经到了10年前了。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制造一种越走越近的压迫感。

  □在你的上一本小说集《春山夜行》配了1万字的后记,并且以后都要写这种“导演评论音轨”,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过去20年一直在写评论,尽管不是文学评论,但一直写评论。我是对评论这件事情特别习惯,习惯到我自己的作品都要忍不住评论一番。我在写的时候,已经在想读者会怎么看这段东西。我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引入了一个评论家的视角,我觉得这样还不过瘾,干脆自己评论一番好了。

  然后也是解说一下我写作的过程就是这样,但其实这件事也呈现我服务型人格之外的另一面——非常骄傲的一面。就是即便我把我所有的魔术谜底都揭出来了,哪怕手把手地交给另外一个人了,他也拿不走。我是有这样特别强大的自信。

  □“父亲”在你的小说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你说你写的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父亲,希望有一天能呈现具体而真实的父亲。是否可以展开讲解一下?

  ■说父亲的话其实是先要说母亲。我上本书是《春山夜行》,基本上是一本女性故事集。15个中短篇小说,其中大概起码有13个都是写的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写的也是女性生活场景。因为我对女性的了解更多。我很长时间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所遇到的问题,她所面对的困难,她的想法,她的情感我都很了解。反而是父亲,在我生活里一直是缺席的,父亲对我而言,反而是个谜。

  所以我写母亲时,我敢说是现实的和真实的。但我写父亲时,底气不是很足,甚至写到成年男性我的底气都不是很足,那怎么办?我就干脆写出一种“我知道他是假的”。就等于说我在写的时候,写一个完美的父亲时,我已经在举旗呐喊了,“下面出现的这个人是假的”,我已经在预警了。我是用这种写一个“完美的假父亲”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态度——对成年男性经验的缺失。

  □你在处理女性角色的体验、心理时,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写女性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本能和自然的事情。有些同代作者写的女性,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想是因为他并没有进入一个女性的处境,他还是一个男性的处境。

  我可能比他们不幸又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我一直以来生活的处境可能没有他们那么顺利。所以我想我写女性的时候也未必是在写女性,我只需要去写一个不那么顺利的人,在生活中被大家当作“次一等”的那个人就可以了。只不过我给它赋予了一个性别是女性,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和其他一些男性作者的区别。

  我觉得我在自己的家庭里,还有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过的都是一种次要的生活,被次要地对待。我只需要写一个在这样的“次要的生活”里的“次要的人”就可以了。而女性似乎一直处在这样一个境遇里。

  □这本书里前面几个篇幅比较长,《晚春情话》短一些,用的是舞台剧的结构,你是怎么构思的?

  ■我一直喜很喜欢电影,喜欢舞台剧,我还演过舞台剧。所以在写的时候,我大概知道在舞台上,每个人的功能是什么,以及如何搭建出空间,如何集体推动一种情绪。以及用“人”的质地,来酝酿出一种诗意。舞台剧的诗意,通常都来自于人和人的互相摩擦、人和人的直接对抗,这特别能显现人的质地。

  我对舞台剧这种假拟的、但人和人的摩擦和对抗又特别真实的感觉特别着迷。所以我在写小说时会考虑,怎么样用小说角色的互相支撑来搭建一个空间,搭建场景。我不是第一次用这种办法手段了。像《春山夜行》里的《浮花》,也是一个舞台剧形式的小说,完全遵从“三一律”,分了4场,甚至对舞台分区都作了设定,我觉得它可以直接拿去排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度报告
   第0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度报告
   第04版:广告
   第0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06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度报告
   第07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度报告
   第0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0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10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报分析
   第11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报分析
   第1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1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1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年报分析
   第1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中外交流
   第16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17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1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中外交流
   第1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中外交流
   第20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21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2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6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7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2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0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1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商报·奥示数据
   第3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商报·奥示数据
   第36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7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3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出版报道
   第3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资讯
   第40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41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4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传媒新媒
   第43版:分销新视野/个性书店
   第4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4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46版:BK中国编客
   第47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4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4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50版:BK中国编客/特别策划
   第51版:BK中国编客/专栏
   第5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5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5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5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56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57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58版:作家专访
   第5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60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61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6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63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64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65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优案推介
   第66版:精品精荐
   第67版:业者论坛
   第68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69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广告
   第70版:业者论坛
   第71版:精品精荐
   第72版:2024BIBF·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综合
   第73版:中缝
   第74版:中缝
余秀华:生命不是无限生长,而是缩小
韩松落:舞台、小说和这个时代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作家专访58韩松落:舞台、小说和这个时代 2024-06-14 2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