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苏州 古城改造 三位一体
○汪修荣
古城改造题材对任何作家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著名作家范小青却在其倾情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中,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这部近40万字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书写古城改造的浩大工程和官员政绩,而是透过古城改造这一世界难题,表达出强烈的历史文化意识,折射出作家对人的尊重,对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深层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非虚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作家对其长期生活居住的千年古城苏州的致敬之作。
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对文化的尊重,是这部作品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作为千年古城,苏州集富庶与美丽于一身,既有天堂的美誉,又是代表江南的标志性地域符号,但真正代表苏州的却是它丰富博大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文化才是苏州的灵魂。作者借古城改造的视角,详细梳理了苏州的千年家底,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多维度书写了苏州丰厚的历史与文化。作者穿梭大街小巷,深入历史与现实,穿越古今,向我们展示了苏州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千年古城隐藏在冰山下的丰富文化宝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一部古城改造史,也是一部苏州文化史、建筑史和风俗史,更是一部城市发展变迁史。
作者没有大张旗鼓地书写旧城改造的宏大场面,更多地是表现了这个城市和市民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作者无意追求宏大叙事,更没有空洞的政治说教和豪言壮语,甚至没有正面描写一位城市管理者,出现在作者笔下的只有建筑师、文化人、企业家、艺术家、基层干部、普通市民,甚至环卫工人,一切都那么具体、微观、家常,甚至琐碎,充满了人间烟火,一如苏式生活。
苏州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这座城市的市民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密不可分,而这种深厚的文化资源如今又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最吸引人的宝贵财富、最大的魅力和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对苏州人来说,还是对外地游客来说,苏州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尊重人,以人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在这部作品中给人留下了湛深的印象。苏州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与他人完全不同的路径,一切都是苏州式的。在城市发展、古城保护与人居环境改造方面统筹兼顾,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在40年的时间里,苏州人凭着对历史,对文化,对古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0年6月,山塘街在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名列榜首,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等外国嘉宾曾先后参观山塘街,并给予很高评价。2008年,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同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6月,作为苏州大运河7个点段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旅游组织总干事塔雷布认为平江路是他见过的中国城市里最好的街道历史景区,有风景,有文化,有居民,还没有人工的雕琢。山塘街堪称苏州古城改造的一个缩影。
作者的双重视角与双重身份给这部作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鲜明风格。由于作者从童年时代起便长期生活在苏州,父母家人同学朋友也多生活在这座城市,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作者在创作时不由自主地融入了个人视角、个人情感和个人记忆。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扮演了双重角色,她既是一个古城改造的旁观者、参观者、采访者,同时又是一个生活者、见证者和亲历者。她不是仰视,也不是平视,而是以这种双重身份和双重角色融入其间、生活其间,这就赋予作品更多的个人体验和个人情感,大大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充分发挥其小说家的叙事特长,大量采用小说、散文、书信、回忆、新闻、访谈、座谈、引文、网文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法,进行多维叙事,立体地书写了人与城的关系,全景式反映了千年古城苏州改革开放40年的古城改造史。这个改造史,既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甚至是未来时,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