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辉馨 郭 静
对于山东邹平这座城市而言,成长于斯的范仲淹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有关邹平和范仲淹的故事也屡屡被作为主题载入书中,因此在得知资深媒体人、图书策划人、中国妇女报山东记者站站长姚建主编《邹平有“范”》一书时,颇为不以为然,以为也不过是借范仲淹来凸显邹平历史文化底蕴罢了,尤其是该书还是作为邹平市委党校政德教育校本教材而出版,更是难以出新。然而等图书定稿之际,已经深为折服,精美古典的封面装潢,图文并茂的漫画风格,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典故,尤其是以范仲淹为引线人物,化为“风范”“模范”“规范”,串联邹平本土历史人物,以过去映照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完成了政德教育校本教材的创新,又成了为世代风骨人物画像的人文著作。
深远的历史意境 浓郁的人文传统
邹平由原邹平、长山、齐东三县合并而成。自夏朝立诸侯国,西汉置县,是历史上的齐鲁上九县之一,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历史名人辈出,其中宋代名相范仲淹成为邹平标志性历史人物,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成为邹平数千年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风范”、先贤大家的“模范”以及治国安民之“规范”。《邹平有“范”》中的“范”由此而出,书中每个章节都如同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邹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书中不仅讲述了邹平的历史沿革,更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邹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巧妙寓意,意味深长。
从源远流长的东夷文化到底蕴深厚的人文传统,再到薪火相传的革命精神,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邹平历史上,在农耕社会中,历代农民起义以及对异族入侵的英勇反抗,与中国历史同步,代代不绝。也是从这一章节中,读者得以窥见从东汉末年先于黄巾大起义的邹平农民起义,看到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这些隐藏于历史教材背后的地方革命历史传奇,体现了邹平人民面对压迫、面对侵略所表现出的不甘屈服、勇于斗争的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这何尝不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一个缩影,而这些史料勾陈也让该书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境。
巧用“漫画”风还原历史场景
《邹平有“范”》的文本创新也是该书一大看点之一,它以邹平地区的丰富历史文化为基础,通过漫画与文本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效果已经成为众多文化产品能否打动受众的关键要素之一。该书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动画插图,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融合为一体,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这些插图不仅增强了该书的吸引力,也使得本来略显枯涩的历史知识更加直观易懂。
比如书中对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的场景进行细致的描绘,通过画面传达了范仲淹勤奋学习、追求知识的精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范仲淹拔掖人才的描画,范仲淹与张载立于城门楼上,范仲淹手持《中庸》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张载拱手低眉,十分谦恭。这种漫画呈现的视觉效果,还原了历史场景,再现了历史人物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读罢仍感慨不已。
以古寓今 与现代对话的时代感
通览该书,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古寓今,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书中对邹平的历史名人进行了深入挖掘,如陈仲子的廉洁自律、袁守侗的秉公办事,这些故事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邹平的历史,更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在讲述范仲淹的故事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还深入分析了他“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范仲淹在邹平醴泉寺的苦读经历,以及他在政治生涯中的坚持和担当,都生动地体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些内容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范仲淹的伟大,更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和担当。
书中对陈仲子的介绍也同样引人深思。陈仲子以其廉洁自律的品质,成为邹平历史上的一面旗帜。他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高尚品德,也为今天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现代社会,这种廉洁自律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原则,保持清正廉洁。
书中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描述,更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梁漱溟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勇于探索和实践,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种鼓舞和激励,鼓励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以广大党员干部为主要读者的《邹平有“范”》来说,这种时代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时代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广阔的视角,深远的历史意境,鲜活的历史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共同构筑了《邹平有“范”》的人文美学风格。一盏清茶,一缕清香,翻开这本书,阅尽古今风骨人物,方知今日世间规范与坚守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