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君
文学即人学。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自然也要讲好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北斗卫星虽然长年累月高悬于茫茫长空,但遥望的眼、牵挂的心却始终是热的。高科技工作需要冷静理性,高科技工作者却需要热情韧性。《我是北斗人》告诉我们,攻克北斗高难技术的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热情韧性、团结一心、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人,是他们让“中国北斗”拥抱世界、照耀全球。
《我是北斗人》告诉我们,“中国北斗”的建成应用,离不开每一位北斗人的艰苦努力,它凝结着我国无数老中青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老一辈的,有“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主动担当作为,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牵头提出“双星定位系统”方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困难、高瞻远瞩的科学家精神;有“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立项时毅然受命,一直为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呕心沥血,坚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直至85岁高龄才退出“总设计师”岗位……中年一辈的,有几经专业变换,却始终矢志不渝,最终在蓝天上悬挂了两枚大大的“蓝天勋章”的范本尧;有凭着一股闯劲,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了我国卫星系统“东三平台”高性能的李祖洪……年轻一代的,就更多了。提出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一崭新方案,并在严格论证后获得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全力支持,使得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正是中国年轻的科学家团队。
此外,还有“庄教授”,宁愿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也要在中国不撞破南墙不回头搞“北斗”,并鼓励年轻人“干成了算大家的,失败了我顶着”。还有“王教授”“杨教授”“贺研究员”“欧博士”“郭工程师”等数不胜数的北斗人,尽管他们同样拥有那么多的光辉事迹与突出贡献,然而为了保密的需要,他们在书中连姓名都不曾完整地“报告”出来。
可是,正是他们——全体北斗人用信念、汗水、心血和智慧熔铸成“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作者在记叙他们的光辉事迹时,曾说“每采访一个北斗人,就被他们感动一次;每写一个北斗故事,就受到一次北斗精神的洗礼。这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洗礼,赋予了我坚持下去的激情”(见《龚盛辉:高科技时代的文学小蜜蜂》)。相信,这一个个北斗故事和北斗人,感动的不只是作者本人,还有读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因为懂得,所以深情。作者在表现“北斗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新时代北斗精神”时,往往下笔含情。然而,面对这样一件“大国重器”,面对这样一种“大情大爱”,作者不敢随便“煽情”“炫技”,特别是他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庞大、优秀而崇高的群体,故其记叙更加节制和内敛。如此,反而尽显作品温情披纱下的深刻蕴含,让“新时代北斗精神”不再遥远,而是显得那么可信、可爱、可敬。
《我是北斗人》以青少年儿童为讲述对象,把科技攻关难题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讲述,降低理解难度,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形象性和亲切感。全书基本没有抽象专有名词和难懂的高深科学道理,浅显易懂。书中还附有附录、插图、音频,契合青少年儿童接受心理,为读者接受、领会、传承“新时代北斗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仰望星空,由数十颗人造卫星组成并蕴含“新时代北斗精神”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以卓越的技术、无私的情怀,拥抱、温暖着全世界。天上的“北斗”给我们科技的力量、自信的力量,手中的《我是北斗人》给我们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新时代的青少年儿童,抬头有“北斗”可望,低头有《我是北斗人》可读,何其幸哉。然其也不应忘记自己这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时刻不要忘记、不能忘记汲取“北斗”的力量,追逐光、成为光、发出光。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