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化·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凡·克里玛: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一日情人》[捷克]伊凡·克里玛著高兴、杜常婧译/花城出版社2014年4月版/35.00元
  ■杜常婧(译者)

  犹太裔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的作品植根于他个人的命运,而他个人的命运又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少年时期克里玛曾在纳粹集中营度过长达三年半之久的时光,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伤痕。1956年从查理大学毕业后,克里玛从事文学书刊的编辑工作,由于积极参与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运动而受到撤职查办。1969年他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70年回国后被列为“被禁作者”,只能以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发表作品。这时期,他一面写作,一面做护理员、送信员、勘测员等工作维持生计。历史形势掀起的巨浪令克里玛的生活接二连三地受到冲击,迫使他在作品中不断思考社会力量对个体的干预程度,寻觅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身份,更加清醒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系列之一,待出版)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为背景,讲述三个人物在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命运:一位是电视台的摄影师巴维尔,一位是年迈的总统(暗指捷克前总统古斯塔夫·胡萨克),一位是越境失败、身陷囹圄的死囚。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的人生轨迹渐渐接近,发生交集。摄影师巴维尔在单亲家庭下长大,在捷克封锁国境时期曾试图逃亡,结果给自己惹来几年牢狱之灾。而后他因为总统拍摄纪录片而在“制造谎言”的电视台站稳脚跟,如傀儡般受上级的指挥去拍摄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无益的文化将占据人们的内心这一现象充满忧虑。小说每一章的后半部分插入了巴维尔以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所写的电影蓝本,里面不断出现这类作者自问自答的语句: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一种实现信仰的行为志向。

  公正是什么?

  它是隐藏在庄严而八面玲珑的法律袍子之下的一种清算。

  这是出自作者之口的诘问与回答,幻想和理想已经破灭。巴维尔对于政府换届将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波动感到忐忑不安。他离开了电视台,以拍广告维生;由于贪杯酗酒,他和交往数年的女伴分手;他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也在这段时间过世。然而巴维尔或者说是克里玛等待的黑暗抑或光明并未真正在小说里降临,遍布其间的只有人物的孤独、空虚和徒劳的努力,满眼颓然的灰怆色调。他还在等待。或许这将是一种永恒的等待,或许这是一种无意义的等待,又或许克里玛正是想要通过小说告诉人们:真正的生活绝非暂时决定人们命运的政治,而是在这种强大势力压迫之下的私人领域的平凡和自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大众出版
   第07版:专业出版
   第08版:世界出版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阅读调查
   第11版:文化·聚焦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海外
   第15版:话题
   第16版:市场
   第17版:专刊
   第18版:阅读指导
   第19版:亲子“游学”
   第20版:广告
   第21版:优案推介
   第22版:暑期阅读
   第23版:暑期阅读
   第24版:广告
   第25版:好书精荐
   第26版:职场进阶
   第27版:经典教辅
   第28版:广告
   第29版:优案推介
   第30版:广告
   第31版:广告
   第32版:优案推介
古典:“让我帮你成长为自己的样子”
伊凡·克里玛: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托马什·马扎尔:我眼中的赫拉巴尔
东欧文学侧影:看小国作家如何成为世界性作家?
东欧文学部分经典作品
梁小斌:《地洞笔记》重新讲述“梁小斌困境”
中国图书商报文化·聚焦11伊凡·克里玛:等待黑暗,等待光明 2014-07-04 2 2014年07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