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关键词 神农架 自然文学 隐居
10年前,就注意到了古清生。一位作家,躲到坊间传闻野人出没的神农架森林里种茶,有点匪夷所思。
第一次给他打电话,他谈到自己的茶园,流露出自给自足者特有的满足感。原定的合作并没有实现,但一直保持着联络。每年帮他从平阴买玫瑰苗,也常收到来自山中的馈赠。10年过去,他在大山里种了多少玫瑰花,我没算过,肯定过万株了吧。
外界把他定义为隐居者,其实他只是在山中兴致勃勃地生活。其山居生活就像他的垂钓一样,外人看来,他枯坐水边,殊不知其思维活跃如沸水,忙着胡思乱想,也忙着与鱼儿斗智斗勇。
山中生活并不安逸,他要躬身劳作养活自己。严寒时节,车间气温零下五六度,他自己包装茶叶直到天亮。伸出手掌来,指纹磨秃,掌心的纹路却深且黑,已是标准的农民的手。他不以为苦,体力劳动让他快乐。
劳作没有消减他的生活兴致,他保持着一个美食家对吃的追求,自创菜肴,自酿美酒,每天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清苦餐”,却都是用心制作。他养了上百只鸡,晚上飞栖在大树上,在枝干各据一处,很是壮观;鸡食也“别致”,玫瑰花、茶叶、萝卜条拌辣椒粉……红艳艳的火棘果是鸟儿的过冬食粮,不料同为禽类的鸡却不吃,他用猪油一炒,这下成了鸡的美食。我觉得,他为他的鸡创制这些“黑暗料理”时,怀的大概是孩童的好奇心,像做化学实验。
他梦想生产世界上最好的茶,也梦想着在自然文学上自立门户。他持续输出着文字,发在公众号上。有一篇《森林中有许多酒》让我印象深刻:走入森林,一路所见都是酿酒的原材料,猕猴桃、野梨子、四照子、五味子、猫儿屎……五颜六色的果实,酿出各种香型的酒。放眼望去,满树都是酒,满山都是酒。一篇关于酒的文字,读到的却是大自然的丰饶。所以,当他把这部原名为《森林絮语》的书稿给我的时候,我要求一定要有这篇文章,他说没问题。于是,这篇不仅加了进去,还成了书名。“酒”是个令人产生诸多联想的意象,意味着丰足、闲适、沉醉。森林馈赠人以酒,好的文字也酝酿着酒的芬芳。
这部书稿通读下来,如饮旨酒——森林中的那些酒。没有初来乍到者的猎奇心态,作者在森林中日久天长,早已融入其中,将大山深处的种种,如说家常一样道出,山中的植物、野兽都给人一种亲切感。我很爱他笔下的动植物,红嘴蓝鹊拖着飘飘长尾,摘光他的猕猴桃;鸟儿们捕食蝴蝶和蛾子,在他的墙上组合着动态的图画;川乌摇曳着妖娆的蓝色,却牵动着村人的欢喜忧愁……正因为这些生动的描述,我很快决定请插画师描绘这些森林生灵。插画师设计了简约雅致的风格,刻画了基本特征,又不悖于散文的气质。
书稿的文字功底扎实,编辑起来不费力气。费了一番心思的是如何编排这些颇为零散的文章。我反复梳理,编排了四稿,最终成了现在的面貌,分为四章,提炼出章题“森林给我一个梦”“我是一个道地的山民”“鸟语花香,野兽鸣叫”“我的酒是森林的荣耀”,也算是拈出全书的亮点。他曾在微博发过很多诗意的文字,关乎动植物,零珠碎玉,他自己不甚珍惜,我却印象深刻。我从中选取了一部分,凑成两个“短章”,补充在书中。“短章”虽短,却灵性十足,比如他说红嘴蓝鹊的语汇较其他鸟类丰富,白鹡鸰的叫声细分析是“彼此彼此彼此”,金丝猴的眼睛里无一丝媚气……这是一个兴致勃勃观察大自然的人才能注意到的细节。
独居山中十几年,他当然会感到寂寞,但最大的寂寞感来自领略到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却无人分享。尤其是冬天,树上挂着雾凇,漫山洁白。他特别想呼朋唤友来看,但没人来。一下雪,神农架的路就被冰雪封住了。
好在,他可以写成文字。这本书可以视为一个有缘结识森林秘境者的分享文字,或者说,这是森林的馈赠,也是他回赠给森林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