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琪
“当代文学”与“历史化”似乎是互相矛盾的概念,然而陈晓明、程光炜、洪子城等前辈大家珠玉在前,用扎实的论著奠定了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基础。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吴秀明一直关注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曾发表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如《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其新作《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将目光从局部的文学史料建设抽离,以历史化为切口总揽当代文学研究,为其学术化、提升发展路径提供新视点。
历史化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切口。全书涵盖历史化是什么、怎样历史化及历史化相关重要问题等方向,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色彩,展现了作者关于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学术构想。历史化视角有别于主观文学批评,通过重返历史语境给予当代文学富有张力的阐述和定位,带有学术化、学科化、规范化特质。第一章述及文学历史化与社会历史化的结构关系时,作者提到文学由以内为主的文本批评转向超文本外部研究的趋势。如果把创作比作对知识与思想编码的过程,文学批评侧重从思想贮存物本身即文学作品进行解码,而历史化的研究视角则将作品诞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纳入考虑,为解码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从而尽可能地勾画出作品的思想全貌,形成动态整体的阐述空间。
文学史料是历史化的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媒介。该书承袭了作者过往研究中重视文献史料研究的思路,与部分学者的功利性不同,作者强调“从更为长远的文化传承的意义链上来看待史料”,而非以对改变文学史结论的有用性作为史料研究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的研究史料问题。第二章“文献征信与文本细读”提到互联网时代电子化史料的重要性,并有待进一步纳入文学史的研究中。作者所言电子史料更多指向作家创作的电子形态,事实上读者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也应纳入文学史的研究范畴,在评论家、学者等主流观点之外提供公众视野下的文学史概览。纵观人类历史,阅读经历了由开放到私人化再重新回归开放和群体的过程。从早期口耳相传的开发阅读,到依靠纸媒进行的私人化阅读,反映读者观点的阅读思考与痕迹都难以记录。而当下,数字媒介打破了纸质阅读的私人化场景,阅读行为再次走向群体和开放:微信读书可以邀好友共读,有声书可实现成千上万人共听一本书,阅读展现出社交属性。数字媒介像一把大手,把跨时空的个人阅读聚合在一起,在阅读呈现开放和互动之时,数字媒介存储的阅读痕迹可以作为数字时代阅读行为研究的重要史料。内容选择检索、阅读时长、分享频率、通过弹幕和评论记录的阅读互动等阅读痕迹均可以获取并加以分析。数字时代几乎每个数字读者的阅读痕迹都能被记录,且引入互动,在观点交织中丰富了文学作品阅读接受与影响的阐释维度,亦应当纳入文学史研究范畴。
历史化的研究视角蕴含着学科自觉的深思。区别于相对稳定的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在官方学科目录上被称作“当代文学批评”,缺乏学科建制的可靠性。作者指出,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对当代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是对原有过于主观化的叙述,重新进行排列、辨析和调整,使之呈现出作为学科应有的客观属性。”历史化主张重返历史现场,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研究并构建涵盖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的知识谱系,而这恰恰与学科建设相接轨。当代文学从主观的、跟踪现象的文学批评迈向学术化、规范化、学科化,体现了作者对当代文学学科自觉的深思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