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丫
《深度教学研究丛书》作为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科育人为宗旨的论丛,汇聚了郭元祥教授及其团队在深度教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语文何以滋养生命——语文深度教学研究》(以下简称《语文深度教学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册,记录了深度教学改革实验核心成员姚林群副教授在语文深度教学探索路程中坚实行走的足迹。
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探寻教学改革的突围路径
新世纪以来,缺乏深度的语文课堂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体验不深切、思维不深入和理解不深透。”对此,姚教授提出,要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对教学方式进行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深化学生的体验、思维和理解,丰富课堂教学的育人涵养。不过,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关系集合体”,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涉及诸多关系。姚教授主张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强调在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辩证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文史关系、文道关系和人文关系,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重点,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基于此,文史一体、文道结合、人文互动不仅作为语文深度教学的基本准则得到系统阐释,更在理论构建和实践运用中得到了深入贯彻。
以生命存在的本质追寻为起点,重申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人是教育的主体论范畴,姚教授结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明确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学科教学应以动态的眼光“促进学生由作为自然生命的人向作为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主体转化”。这是个体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学科育人的本质追求。作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学科,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哺育社会性生命;同时,发展其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滋养精神性生命。作者不否认语文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言语知能的发展,但反对割裂言语知能与生命成长的关系,主张“带领学生(进行)超越表层的语文知识符号的学习,进入语文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系统,实现语文对学生的发展性价值”。这是语文深度教学的追求目标,更是期望所至。
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脉动,坚定创新教学改革新思路
新时代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发生格局性变化。核心素养培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变革的主流方向,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自觉。姚教授敏锐感知、积极响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作为语文深度教学价值追求,努力“按新方法造就新人”。如,她视“知识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将研究重点置于课堂中语文知识的处理和教学,聚焦语文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又如,“价值观是核心素养之核心”,作者通过分析价值观本身及其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预设,提出深化价值引导的途径。再如,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之一,作者力图以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落实,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课程功能。
深耕于系统的深度教学研究,外显于清晰严密的层次逻辑
语文深度教学吸纳深度教学的理论滋养,在全书和局部的理论架构中,注重对深度教学研究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在章节的设置上,作者以语文深度教学为基点,以知识理解、能力孕育、价值观渗透和文化自信教育为主线,以汉字、阅读、习作三大学习领域的素养培育为补充,再辅以语文教师的培养,构建了一个内容全面、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在各章节内部,又大致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论述,确保内容有机联系、环环相扣。
兼顾理论内涵与实践向度,强化语文深度教学的现实观照
姚教授没有止步于前瞻性的理论思考,而是尝试以友好的方式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书中辅以正反两面的鲜活案例,既有间隔穿插于理论阐述的辅佐证明,又有独辟一节的名师课例评析,述评相间,事理交融。另外,优良的语文师资是实施语文深度教学的中坚力量,作者将语文教师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引导教师成长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学改革者。《语文深度教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达成了巧妙平衡,这对助力广大教育工作者破解语文教学改革“瓶颈”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