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李 洱 | 殷健灵 | 许 宏 | 朱赢椿 | 程 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代言人话阅读
李 洱 | 殷健灵 | 许 宏 | 朱赢椿 | 程 璧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11届读友读品节公益代言人又添新成员!他们是李洱、殷建灵、许宏、朱嬴椿、程璧,他们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名家,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为阅读代言,播撒书香。2024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观和创作观以及最新的作品或读书感悟。采访视频在“好书探”视频号同步发布,采访全文内容详见“好书探”公众号,欢迎读者关注。李 洱:现在希望写作能够尽量准确

  ■受访人:李 洱(作家、教授)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作家李洱现在的一个重要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曾经有过多年教师经历的他,重新回到教育岗位上,延续了以前的好习惯:守时,不迟到。他在北大开设了“小说家课堂”课程,已经邀请了王蒙、莫言、刘震云等众多国内著名作家在课堂分享创作和阅读经验。高质量的实践课,让有志于创作的学子受益匪浅。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李洱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邀请,担任第十一届读品读友节的公益代言人。在采访中他谈到创意写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和自己写作的情况。更喜欢写长篇小说的他坦言,到了自己这个年纪,最重要的是能够尽量准确地写作。

  □你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领导岗位调到北京大学工作,请你谈谈这段时间的感受。现在北大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怎样的?

  ■我在现代文学馆工作了11年,与同事们相处得很好。现代文学馆的馆藏资料很丰富,也有利于读书和写作,所以我其实有点舍不得离开。北大的人文环境非常好,确实是一所兼容并包的学校。北大学生的素质是一流的,课堂上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这很重要。

  我的课,就叫小说家课堂。所以我的教学与研究,都围绕着小说艺术、小说鉴赏进行。来听课的学生,各专业的都有,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教学相长,通过讲课和对话,我对小说创作方面的思考确实加深了。

  □请问你最近的创作情况如何?

  ■我的兴趣还在写长篇小说,因为我觉得很多感受和思考只能通过长篇来表达。我是一个想得多、写得少的人,最忌讳重复。青年作家可以多写,到了我这个年龄,我觉得要尽量少写。年轻的时候,写作可以丰富自己的感受,可以锤炼自己的语言,年龄大了最重要的是能够尽量准确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以前当过教师,在整个教书生涯中,我从来没有迟到过,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教学时间之外,可能会参加一些文学活动。我的日常生活很简单,没有传奇经历。

  □小说家课堂是怎样计划的?目前邀请了多少名作家?

  ■小说家课堂并不是讲座,而是一门课程的名称,是曹文轩老师命名的。这门课程是两个学分。课程安排参考了欧美高校创意写作的设置,即有三分之一的课程要聘请著名作家来授课。这些著名作家可以把他们丰富的创作经验、人生体会讲给学生听,学生们借此可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

  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邀请了王蒙、莫言、冯骥才、刘震云、格非、阿来、周大新、刘庆邦、徐则臣、宁肯、李浩、林白、黎紫书等作家,这学期邀请了毕飞宇和弋舟。

  □你在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是怎样鼓励他们阅读的?

  ■北大学生的阅读量很大,阅读任务很重。不同的老师已经给他们开了书目,我就不再给他们开书目了。通常情况下,我会把我要讲的小说,提前发给学生。这些小说,已是中外名篇,很多学生以前都读过了,我会提醒他们按照我设计的问题重新阅读,也就是带着问题阅读。

  许 宏:从城市考古,认识中国“大历史”

  ■受访人:许 宏(考古学者) □采访人:张中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学者许宏的新书《城的中国史》一出版就颇受关注。作者希望献给公众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通识读本。从“城”的角度捋出中国古代史宏观演化格局和发生发展脉络,从城邑和城市考古,升华到对中国“大历史”的把握与建构。

  世界读书日前夕,许宏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采访,谈了关于这本书的创作初衷,以及自己的阅读史,并且为喜爱考古的读者推荐了一份书单。

  □你觉得专业学者做考古普及需要注意什么,在这本书里有怎样的编排和考虑?

  ■说来惭愧,作为公众考古的践行者,关于考古的公共传播,我想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述:不忘初心,但一直在路上。就我自己而言,感觉做得还相当不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因长期的专业训练而导致的思维固化和笔触的艰涩。关于《城的中国史》,我试图用小体量、多章节、图文并重来尽可能贴近读者,但又知道与读者的期待和接受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出版方在装帧设计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一定程度弥补了内容和结构上的不足。

  □这本书里你再次提到“大都无城”。请问和之前的著作相比,这本书想突出讲给读者的有哪些?

  ■《大都无城》是城的一部“断代史”。而《城的中国史》,则是一本关于城的“通史”,包含了始于距今约9000年前、跨度达3000余年的“前大都无城时代”和从曹魏到明清的“后大都无城时代”。

  □最近在阅读哪些书?

  ■多年的学术训练,使得我只能接受非虚构写作了。痛感历史与现实本身已经很精彩甚至很魔幻,不需要再发挥想象力虚构。所以,在阅读上,我也舍不得花时间看虚构类作品,稍轻松些的阅读就是人物传记,更多的杂书是看其他学者的作品,尤其是学术畅销书。学习人家的写法,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借鉴。

  就这样,看的闲书其实“功利性”也挺强,大都是今后可能有益于自己研究和写作的。譬如:《酋长如何掌权:史前政治经济学》([美]蒂莫西·厄尔Timothy Earle著 张炼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龙与洋鬼子:一位瑞典学者眼中的万象中国》,([瑞典]安特生著 李雪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包刚升著/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还真有一本真正的闲书——《吃着吃着就老了》(陈晓卿著/文汇出版社,2024年)。

  □请问你在青少年求学时期阅读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时偶然入手的科普读物《科学发现纵横谈》。当时只知道作者王梓坤教授是数学家,他的知识面极广,一本10万字的小册子,内容宏富,旁征博引,包含了科普、诗词、历史、哲学和方法论等多方面的内容。

  记得当时读起来非常过瘾,金句不断,重点线几乎画满了整本书。比如他说到精读与博览相辅相成,正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当时读的应该是1978年的第一版。这本书对我选择文科,1980年考上大学以及阴差阳错学了号称“文科中的理工科”的考古学,甚至最终成为铁杆考古人,都有极大的影响。

  后来知道王梓坤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早年的这本小书居然一印再印,火了40多年,经常入选青少年推荐阅读书目。作为最早受益于这本书的读者,我也愿意向青少年朋友们郑重地推荐此书。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殷健灵:一个写作者,首先是一个读者

  ■受访人:殷健灵(儿童文学作家) □采访人:张佳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在当代文学的浩瀚海洋中,作家们如同驾驶着一艘独特的船只,航行于知识的海洋与心灵的深渊之间。《帆》一书的作者殷健灵,便是其中一位引人注目的掌舵者。殷健灵从笔尖起航,创作出《长大》等多部佳作。她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受到广泛赞誉,谈及对其写作生涯产生最大影响的便是阅读。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阅读的?

  ■我对阅读的兴趣源于我的母亲。由于时代的原因,母亲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热爱阅读的她深受阅读的恩泽,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塑造了她的人格修养和世界观。因此,从幼年起,母亲便重视我的阅读。在物质并不丰沛的年代,母亲对于我的阅读和教育的花费却很奢侈,她经常带我去图书馆,给我订阅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最好的儿童和少年报刊,花两个月的工资为我购买全套《辞海》。

  但其实,童年和少年时的阅读是很有限的。从小学到初中,读儿童报刊杂志,最爱童话、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读成人书,《简爱》《红与黑》《红楼梦》以及松本清张的侦探小说和霍桑探案。对我来说,阅读的感觉总是让我想到一些熟悉的体验——张望一座山,去想象山背后的情形;凝视光影里翻滚的浮尘,却惊讶地发现细小的灰尘里也可能埋藏着说不清的秘密。我迷恋那种“穿透”的体验,以及神思游荡、陷入冥想的快感。

  很多年以后,才听到一句话:“身未动,心已远。”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那段日子,始终处于神游状态。身外的世界对我来说辽阔而苍茫,那里蕴藏着无数难解的谜;即便是小小的自己,亦有那么多没有看清的真相;至于未来,我曾无数次地遥想,遥想的那端正开启璀璨一片。因此,尽管当时我身处一个狭小逼仄的地方,我的年少时光却宽广得足可以信马由缰。现在回头看,那段时光五彩缤纷,比以后的任何一个生命阶段都要丰饶、曲折、耐人寻味。即便日后遭遇种种不如意,甚至也有过不去的时候,生命初始奠定了的暖色基调成为我往前走的动力。这一切得归功于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阅读。

  我真正的阅读课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因为所学专业不喜欢,便试图重新走回文学路,大学四年全部泡在图书馆里,什么都读,读得如痴如醉。同时,也是从那时开始学习儿童文学的写作。至今,阅读的习惯没有改变,一个写作者,首先是一个读者。写作者不阅读,那是不可想象的。

  □推荐一本书给女性读者。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我在大学时第一次读这本书,这是第一本让我意识到自己性别意义的书。但同时,也让我思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的本质都来自自己的创造,人因自己的选择而存在,不因生而为某个群体的一员便注定该如何生活。平等的出发点最终都可以归为一种根本的认识:我们原本是同样的“人”。

  □你在《帆》中塑造的“移民新西兰的中国女孩们”,她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

  ■她们最宝贵的是,都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情感,而不是“男人(孩)”或者“女人(孩)”。她们追索自己的来处、血脉的来处、心灵的来处,才得以让自己的人生有所归依,并且有勇气扬起人生之帆穿越生活的浪涛。

  □当你在书写“游子之歌”时,你想提供给“游子”们什么样的精神支撑?

  ■这里的“游子”并不特指地理意义上的游子。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游子”——心灵的“游子”,从人生原点启程,终生都在寻找心灵归处的每个人。所以我想,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与童年和解,与自我和解。《帆》提供了一条通道,让我们每个人借此与内在的自我对话,为的是走向更为开阔的未来。

  朱赢椿:设计之美,书籍的呼吸

  ■受访人:朱赢椿(书籍设计师、艺术家) □采访人:张佳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在书籍的世界里,设计是灵魂与故事的桥梁。朱赢椿,作为业内备受赞誉的图书设计师,以其独树一帜的设计哲学创作出了无数读者心目中“最美”的书。他的创作灵感是来自自然和生活,他的设计则是来自内容本身和内容的气质。朱赢椿觉得从内容出发,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元素才是书籍设计的要义。“最美的书”不仅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更应携带温暖。朱赢椿的《豆腐》便是如此,《豆腐》不仅是“2022年最美的书”还是一本公益图书,他将《豆腐》所得版税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

  □4·23 世界读书日快到了,能谈谈你的读书生活吗?

  ■我的读书生活是自然又有趣的。我既读书,又做书,可以说是与书为伴。读书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读书并不全是枯燥的,可以是有趣的。有趣的内容、有趣的设计都能让人会心一笑。我也会去逛一逛书店,买一些有意思的、珍贵的书。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藏书,类型比较丰富,是我的个人图书馆。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阅读的呢?

  ■我从小时候就热爱阅读,但是我们那个时候70年代还接触不到很多书。除了有字之书,我其实更多阅读的是大地这本无字之书。大地之书是最原始的、最本真的,如果我们能趴下来仔细“阅读”,一定会从中获得灵感和力量。

  □你喜欢哪种阅读方式?阅读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大部分时候还是阅读纸质书籍。纸质书籍具备完整的图书形态,能产生亲切的阅读体验。我认为纸质阅读是具有趣味性的。与数字阅读不同,纸质阅读兼具感官上的多重感受,不仅可以看,还可以触摸纸张,甚至可以闻味道,这能拉近人与书的距离,丰富读者对书的认识。

  我觉得通俗一点讲,阅读就像家常便饭,为我们提供营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食粮。阅读是学习,是汲取知识的有效方式,阅读也是思考,与我们展开心灵的对话。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能量,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发现世界也发现自己。

  □对你的人生产生影响的一本书是?

  ■我的生命之书是大自然这本书。我所阅读的书,其实还是来自大自然,来自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大自然之中,有诗歌,有绘画,有哲学,我们一定能有所收获。

  □如果要推荐一本“最美的书”给读者,你会推荐哪本?

  ■我会推荐《豆腐》。《豆腐》是“2022年最美的书”,内容丰富像一座纸上博物馆,设计可以和真豆腐以假乱真。《豆腐》是一本很轻盈的图文书,还原了老豆腐的形态,它还是一本很日常的书,汇集了中国人的豆腐故事。而且豆腐还是一本公益图书,将所得版税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捐赠,目前已经帮助了四川大凉山的乡镇学生。

  □你觉得“最美的书”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我认为“最美的书”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是第一位的,得体的美的形式能够为内容锦上添花。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书就是最美的书,既要内容好看,又要设计好看。

  程 璧:像野生植物一样肆意生长

  ■受访人:程 璧(民谣歌手) □采访人:孟丽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程璧出道10年,出了10张专辑,从舞台上消失了5年,最近才开始新一轮的巡演。她消失的这段时间,完成了为人妻母的巨大转变,也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肆意生长》。

  □为什么要写一本书?

  ■其实做音乐之前我最喜欢的是阅读,对我来说写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确实我这些年的经历,好像比别人二三十年的经历都密集,我觉得写出来也是一个能量的出口。有朋友说这是一本励志书,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从一个小村庄走出来,是需要奋斗的,我不想让大家觉得,这个奋斗是去鼓吹一种鸡血的励志人生,因为完成一些事后,我发现我享受的不是这些,而是那些单纯的音乐。我很希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可以在这本书里收获一些启发,收获一些勇气。虽然我总说要自然而然,但能做到自然而然地随着自己的内心去生活,是很需要下功夫的,是一种不外露的力。我很希望面临人生选择阶段的二十几岁的朋友们,能够悄悄地像植物一样肆意生长。

  □这本书透露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我感觉这本书掏空了我的一切,很多都写在书里了。当时编辑说,你要让大家了解一下,你是如何成为你的,但我特别不想给自己贴励志标签。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自然而然地成长,可能是因为那些年的励志,也可能是无奈,也可能这就是社会现实,要先冲破那些枷锁之后,才可能更勇敢、更肆意地做自己。我就把自己面临高考的痛苦过程写进书里,也是想让大家看到更立体的我,我做自己就好了。

  □根据诗歌创作音乐的灵感来自哪里?

  ■在一次采访中,诗人田原注意到我在写歌,他说你可以试着把一些诗唱一唱,我觉得他这个想法很好,我说可以,给我列个推荐诗单吧。没想到他第二天就真的给我列了一份,我顺着读,就读到了《春的临终》,读到了北岛的《一切》,然后就有了《诗遇上歌》这张专辑里的旋律。根据诗歌来创作最早是受他的启发。

  □书里列了很多诗人,哪位对你创作音乐影响最大?

  ■每个阶段都不一样,在东京的时候读到的谷川俊太郎、北岛;后来当我开始关注女性主义的时候,在张枣的诗集里读到了三首非常契合当时的心境,也变成了我的歌;再到后面,北欧诗人的很多诗作,也对我影响很大。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诗都不一样。我的一位现场听众,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我的一本书,就是张枣的诗集,当我打开看了以后就觉得好喜欢,一路上都在看。一定是我读了以后很喜欢的诗,才会给我旋律的灵感,然后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首歌。其实给诗歌谱曲对我来说不是一件要坚持的事情,因为我喜欢读,然后读到了喜欢的诗,就把这些诗分享给大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3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
   第04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5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06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集团产经
   第07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集团产经
   第08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09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0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指定书单
   第12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3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4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5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16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7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8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19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0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1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2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2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本期关注
   第24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5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26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营销金案
   第27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发行精英
   第28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29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0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1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2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3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4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5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出版报道
   第36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37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38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世界出版
   第39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世界出版
   第40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1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2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读书博主
   第43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阅读推广
   第44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5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6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云南出版力量
   第47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云南出版力量
   第48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49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广告
   第50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百社联荐书单
   第52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优案推介
   第53版: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综合
   第54版:业者论坛
   第55版:精品精荐
   第56版:精品精荐
   第57版:中缝
   第58版:中缝
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代言人话阅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特刊/代言人03第十一届读友读品节代言人话阅读 2024-04-19 2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