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博(禹田文化长青藤文学主编)
最近读完特别喜欢的书是诺贝尔奖得主古尔纳的《天堂》。很早就买了这本书,却迟迟未看,直到前段时间知道古尔纳访华,赶紧从书架上拿下来。
古尔纳因自身的身份,总与殖民脱不开关系,其作品中也确实存在书写身份认同。但撇开这些,他写的故事特别引人入胜。这本书说得纯粹一些,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与旅途,以及他的不断被抛弃。父亲为了还债,将他抵押给一个商人,他便乘一列火车离开,从此再没回过家。他做商人的小掌柜,也跟随商队从非洲东海岸出发,翻山越岭,深入到非洲内陆去做生意。旅途中,他逐渐知晓世界之大、之残酷,因此一路随身携带着恐惧。
唯有商人家的花园能给他安慰,万花竞放,万树茂然,仿若人与神、自然同在,仿若天堂。可是,园林背后深锁着女人,这天堂又是地狱。他的俊美、沉默、沉静,让他的爱情在这里发生,又让他再一次被强者踏在脚下。他终于明白,自己并无栖身之所。
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古尔纳是温柔而有诗意的人。他毫无锋芒,写沉重之事,却用轻柔的笔调,加入诗意的质感。这一点与有着相似背景的奈保尔完全不同。因而读古尔纳的书,像在吃一颗苦橙,尝到苦涩与沉重,但那沉静而清澈的香气挥之不去。他写男孩的沉默与无处倾诉、男孩梦境中的野兽、见到的山之绿光,还有园林里的纷繁自然,简直就像在写诗。“你是个梦想家。”
还有,令我万分惊讶的结局,我知道男孩一直想逃走,但从没想过他会以这种方式。开始时,在巨大的震惊冲击中,我觉得他太冲动了。而在震惊余波中,我逐渐明白,他非这样做不可,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要想离开商人这个相对强大的存在,只有去依附一个更强大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着墨不多但势在必得的殖民势力。只不过,在当时的迷局中,他没有心力去想以后会怎样,只是想从被掠夺与被占有中短暂逃脱。我想,他没有错。
古尔纳的书可以浅读,把它当成一个很好读的小说来读;也可深读,其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寓意,非常值得深究。
“不读书,也不是活不下去。很多人不读书照样很出色。不读书还能活下去的人,应该很厉害吧。我就不行。”《以书为友》中的这句话几乎是我的座右铭。我也是不读书就活不下去的人。家里空间有限,一张白色书桌和整整一面墙的白色书架,就是我的阅读空间。书架上的书,文学和社科为主,分为小说、诗集、散文、历史、非虚构等。尤其喜欢在夜晚读书,一边读一边写笔记,很容易进入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