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出版业 人工智能
■高晓璐(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出版社如何最大化发挥新质生产力优势,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为出版业提高了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出版行业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生产、传播和销售图书、杂志等出版物。数字化出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跨平台传播等功能,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出版行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市场趋势,从而精准定位读者群体,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销售效果。
出版的数字服务并不是将内容简单电子化、平台化,而是要向产品化转向,尤其应以移动互联网作为重点,探索社交媒体的拓展和应用,开发出真正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更快捷、更标准化、用户体验感更好、更权威稳定的产品矩阵。多元产品矩阵能吸引分众化、小众化、习惯碎片化、融媒化阅读、乐于参与分享互动的网络新生代用户,不仅能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将会成为一个个流量入口,为出版社引流,增加用户黏性,重塑出版社与读者关系,实现出版社品牌价值最大化。
人工智能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有望充分释放出版业的数据资产价值,促进出版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增长模式。出版社应深入发掘、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紧紧围绕重点图书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衍生出版物、新媒体产品,打造动漫微视频、微纪录片、微访谈、有声书、电子书等立体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且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融合出版产品,形成图文声影多媒体展示、全方位覆盖的媒体矩阵,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观看、收听需求,实现分众化、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在出版数字产品宣传营销方面,可借力微博、微信、自媒体、短视频、线上读书会、线上直播等形式,也可采用H5、图文、视频等方式,与各大媒体客户端、众多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进行出版数字产品的宣传营销。
为适应出版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应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模式,努力打造融合出版产品矩阵,赋能线上线下产品销售,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质内容永远是绝对主体
人工智能虽然为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要时刻明确优质内容是绝对主体,新技术和新业态是双翼,只有在强主体基础上加入双翼,才能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到出版界,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用”技术,让技术赋能发展;二是“融”技术,加快媒体融合步伐;三是“拥”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出版社拥有专业化、权威性、系统化的内容资源优势,也有大量的优质作者译者资源、业务链条及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这些都对转型知识服务大有裨益。我们一方面要依托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形成知识服务理念,明确建设这些数据库并不是最终目的,应对数据库进行二次加工,同时,还应加强对内容资源标准的建立和现有数据库的持续完善,实现内容的知识化管理,打造更为立体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优质内容知识服务平台。
出版社必须培养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培养自己独特的、特殊的核心竞争力,是出版机构生存关键。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一切皆内容!”出版机构不能只关注将内容电子化,更要探索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生产内容。
在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各种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出版从业人员必须积极面对各种挑战,热情拥抱,勇于创新,终身学习,否则肯定会被时代淘汰。应对新变化,出版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编辑主体地位,提升编辑筛选把关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能力、对内容的辨别力和把控力,成为未来方向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