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 李 辛(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 □采访人 孙 珏(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2024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编客学院》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名为“编客实录”。做这个栏目的初衷在于,当下社会运转节奏加快,大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未来也抱持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想用慢一点的方式,细细记录当下最“鲜活”的做书人、写书人。他们或许有困惑但足够真实,具备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长线思维以及平衡当下的智慧……如果我们用停滞的眼光看目前的境况,会觉得无奈又无解,但正因为我们处在或“美妙”或“痛苦”的变化中,这个世界才并不存在真正的绝境。
记者就近年青少年群体频发的各种情绪问题、心理问题,以及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集中“焦虑”的问题,请教李辛老师,以下是采访实录。
李辛,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回到本源》(合著)(2022,中文版;2013,瑞士,英文版;2020,法国,法文版)
观察自己,为什么会被无意识的力量冲来冲去
□当下的家长容易被各种育儿经验、说法影响,如何找到锚点?
■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果发现自己处在比较晃动、不稳定的状态,意味着自己还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自我,那么无法做出选择。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比较明智的做法,不是着急学习外面流行的各种观点去指导孩子,而是及时止损。
就像面对各种各样的理财建议,对我来说,股票不懂,基金也不懂,银行每次问我能接受什么程度的风险,我总是回答:什么风险都不接受,只选择活期和定期存款。我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了自己的选择。
□不清晰就先不要乱动,是吗?
■应该先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比如有很多推荐,告诉你做这个或那个可以挣钱,你会轻易去做吗?对自己的生活,要有一个主体性认识,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什么可以处理,什么处理不了,什么是可以探索的。
□一旦做出选择,比如说,我觉得我的孩子可以朝哪个方向走,就够了?
■先选择,选择完,带着觉察去行动,然后接受后面的结果。这个过程意味着我们从选择开始到最后,不管成败得失,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能够去选择,去承担必要的损失、风险,并且从整个过程中得到一些东西,没有丧失继续向前的动力,这个人就在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成年人在学习、成长,孩子也会学到很多东西。
□如果选择有点武断,后果也承受不了怎么办?
■只能去承受,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不要指望一步就跨到永远正确的大道上,不要指望有一个全能的理论,或者全知的专家来指导我们。这条路只能自己走出来。思考,然后往前走。我们会犯错,会失败,但保持清晰的思考、感受、行动,对产生的后果,分析、再思考、再行动,这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培养这个能力,成年人也需要持续地学习。
如果在某个时间点获得了这种能力,那么,他对于孩子的指导才会真正具有意义。否则,我们会被一些无意识的力量冲来冲去,不能自主。
要去觉察,对自己和家人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李辛老师的书,或者看别的门派的书,是一个随缘选择的过程?
■实际上每个人的选择,与他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生活状态有关系。这也是我要说的一个重点。如果一个人的状态很差,他就不太可能发现适合他的东西。
重点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精力多投放一些在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更健康的项目上,建立一些由此而来的自信;有没有可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玩耍,学习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向。
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会对自己的状态和周遭的世界多一些清晰的认识,知道可以自己通过哪些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哪些部分,或者哪些自己近期无法达到,甚至未来也达不到的,去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把能量用在更重要的方向上。
□更重要的方向是指?
■在熟悉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和家庭的原点。如果能做到,那么不仅是我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很多方面,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会在一个有序的、恰当的状态里往前推进。
如果没有以自己和家庭为原点立足的生活,人会始终处在不适合自己的无谓的消耗中。
假如我们并不强壮,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休息,来保护自己或家人的能量不被过度消耗,那么不用说去做更多合理的选择和学习提升了,我们保持自身的健康和稳定都会有很大障碍。
回到原点,可以使我们的精气神更清晰,更理性地转向我们平时可能忽略掉的重要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天努力搜集信息,刷到专家A说孩子应该这样教育,专家B说应该那样教育,还有专家C的方案,到底该选谁?这些问题都是表象,就像医生看病,没有经验的,会急迫地处理很多表面症状,有经验的会先看病人的能量和格局,再决定如何治疗。
现在的环境,并不是为一个人认识自己而准备的
□那如果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状态不稳,怎么办?
■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只能被周围的无意识力量推动着随波逐流,这就是现实。我们正处在信息泛滥的海洋里,很容易被它淹没;或者,我们学习谨慎地去汲取自己需要的,但终点是游过这片混乱的海洋,上岸,没有别的选择。但是我们也有可能一生都会无意识地泡在这片海洋中。
□那怎么办?
■我也没有答案。
□有没有可能减少无意识海洋中的这些漂浮的、没用的信息?
■某种意义上,这些无意识海洋的漂浮信息决定子孙后代的未来。
□有没有可能我们再加入一些还不错的东西?
■我也想试图加入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东西,但也有可能只是让海洋更加浑浊而已。古人说,只要开口、动手便是错。
□我们就做自己觉得对的,不就行了吗?
■可以这么说。但是这个过程我们要清晰明了,如果错了,也知道错在哪里,这样还能收获一些东西。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亲子关系也好,个人的状态也好,需要回到自己的原点去看一看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学习认识自己,是真正的功课。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并不是为一个人认识自己准备的,所以需要自己学习。
孩子出现身心问题跟父母的生活状态有关
□比如说现在青少年的各种情绪问题、心理问题,还有躯体性症状,这些能够推进解决吗?
■你最近1个月或最近1年,有没有任何情绪问题和躯体问题?
□有。
■你有没有想要去解决它?
□有一段时间会想要去解决,后来没有这样做。
■那说明你有相对正常的生活,有更感兴趣的事情,它使你的生活在相对有序的道路上延伸,而不是老盯着那些不太舒服、不好的感觉,长时间地被困在那里。如果我们没有被困住,就可以一路往前走。而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推进方式。
有位作家,史铁生,他坐在轮椅上,居然活得还不错,过着创造性的生活。而他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无解的。重点是他有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被我们认为很严重的障碍困住,然后把它放大,他选择跟这些问题共处,跟他的不能行走共处,然后还学了很多东西,说了很多有用的话。所以,从心理学上来说,无法跟我们的问题共处,意味着无法跟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共处。
□所以说,孩子的各种身心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有可能只是家长自己的不安感、崩溃感的投射?
■如果以为解决了这些问题,从此就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这是个幻象。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不舒服都不用处理,我要说的是,这些问题,就像在我在《儿童健康讲记》和《精神健康讲记》中强调的,并不只是从医疗观点,从根除症状的角度出发,就能回到正轨,用这种心态盯着这些问题,急切地想要处理它们,让它们消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果成年人本身处在混乱、焦虑,被各种力量挤推的状态里,这时候,如果焦虑的这份力量再一过来,惊慌失措的家长会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最好的专家,用上最“有效”的药,然而,这样往往可能会把某些症状固化了,孩子也固化在标签里。而有些情况下,也许给孩子多一些时间,放个假、出去玩一趟,某个小坎就过去了;再不然,放松躺平的时间再拉长一些,给孩子和自己多一些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父母要为孩子竖起一个信息过滤屏障
□那家长要怎么应对老师的建议?比如,是否带孩子去医院做各种检查。
■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和外界中间形成一个信息过滤屏障,起到防洪坝的作用,他和孩子都会被不同阶段产生的群体意识风浪冲来冲去。
□什么程度需要医疗干预?
■严格地讲,除非这个孩子的自主意识出现了问题,否则不需要医疗干预。心理病和精神病在医学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失去了自己和周围环境这种人类共有意识的部分,或者出现了严重的自杀倾向,他才需要去看医生。
如果只是一般躯体化的头痛、发烧、失眠,乃至一上学就紧张、恶心、记忆力下降,或者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恐惧、不想上学……这些,都应该先从父母跟孩子,以及父母、孩子、学校三者的关系和位置中找找原因;再看看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父母以什么样的状态跟孩子在一起……这些,是要考虑的首要环节。
如果父母自身在糟糕的状态中,跟孩子的交流也很糟糕,比如,只有简单的命令与征服,期望自己下达的指令孩子必须做到,而没有真正的交流和观察,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心以及他的精神世界是跟父母失联的。这一类孩子很容易钻入“某个小世界”成瘾,或者崩溃,发生精神、心理的意外状况。
我曾经建议很多家长,绝大部分情况下,尤其是当孩子正遭遇精神危机的时候,要无条件地站在孩子的后面支持他。
我的好友是个英国人,10多年前我们一起去旅行的时候,他的孩子才3个月大,我最常听到他爸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I agree with you。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他作为爸爸永远无条件支持他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彼此之间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把“无条件支持孩子”内化成心里的声音?
■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父母首先能够学着做到无条件地去认可自己。
我观察周围很多成年人还不在这个状态。父母自己从小就一直在担惊受怕,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他们延续着过去的生活和家庭中带来的紧张不安,没有自己的立足点。而这种模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模式,留在了他们的身心意识中。当老师或周围的力量一过来,他还不能作为一个成年人,理性地去回应。
(完整版请见“编客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