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河(知名民营图书公司负责人)
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小作文。也是从过年到现在,我一直思考,“卷”无可“卷”的当下,出版之路在何方?
今年4月以来,我出差的频率较高,与主流客户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沟通。基本上看清了图书策划、营销,分销与价格管控的未来之路。至于对与错,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
首先,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卷”!没有最“卷”,只有更“卷”。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周期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们需要认清的市场现实是过剩。现在什么都过剩,何况图书。它在柴米油盐的刚需前,是小众与非必需品,各家为了生存,剧烈竞争是必然!只不过,前些年我们在流量红利时期,有幸抓住了这波小机会,没有感受到“卷”的伤害。现在流量红利期快速消退,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我们才感受到切肤之痛。
再次,印量与销量虽然在不断扩大,净利润却在大幅下降。产品虽然越来越多,但打爆一个产品却越来越难。爆品虽然也不少,但长尾效应越来越差,要不了一年半载,基本上就没了销量。这是整个图书行业的现状,也是其他行业共同面临的困境。
如何才能破局呢?从理论上来讲,方法当然有!难就难在执行,难在人才配备、挖掘与提升。
从我们公司的现状出发,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用来“卷”,一条用来“立”。“卷”,可以“卷”出爆款,“卷”出存在感,“卷”出现金流,“卷”出市场地位。“立”,就是沉下心来开发高客单、高利润、高长尾的产品。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先说“卷”,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首先得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有快速出品的能力,有成本倒推的运行机制,还要有与人分利的胸襟。否则,想“卷”都“卷”不了。
目前来看,“卷”的方法就是在市场中寻找竞争力相对薄弱的环节,快速找到可以引起共鸣的话题或概念,同时瞄准以下三类人群。第一,家有6~12岁孩子的宝妈。他们对家教、软教辅以及提升孩子学习能力的书籍,还有需求。大概有6年的市场空间。第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体还有拓展空间。他们是推动社科、励志、谋略以及口才类图书销量的生力军。第三,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这个市场将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持续消费的能力也较大,也是当下养生书、心灵鸡汤类图书的主要购买者。围绕这三类群体,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寻找市场空白,在完成既有选题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开发爆款选题。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打市场。现在打品,要么你足够强大,自己来,别人只是配合。要么请人打,就得割肉,否则没人打。要么就是包销定制,全渠道撒手。这样倒是省事,但久而久之,市场就和你没有关系了。所以,我们只能在三者中找平衡。自己也打,别人也合作,包销也干。总之,不能成为一个纯生产型企业,否则,离营销越来越远,市场对你也会越来越疏离。
除了“卷”,其实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立。
立,就是立品牌,立秩序,立话语权。这个比“卷”要难得多,甚至穷其一生,都难以形成一个立字。出版圈有没有立的呢?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远者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近者如后浪、湛庐文化、未读、青豆书坊等等。
究其根本,有如下逻辑可寻:出版的书有内容,有真正的阅读价值,有潜在的读者;出版的书有它的独特性、稀缺性、唯一性与排他性;出版的书有一定的珍藏价值,有IP属性,可以形成口口相传,流量只是锦上添花;出版的书有恒久耐磨的生命力,出一本是一本。每出一本书都在做加法,做乘法,而不是做减法,做除法,所以越做越强大。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公司现在瞄准的是微历史系列,这个系列不仅做原创产品,也要做引进产品,更要做IP属性强大、自带流量的书。这个系列的产品不能凑合。将来,我们会围绕这个产品线,请一个主理人,组建小团队。第二,开发高精尖的文创类图书,同样需要有独特的底本,独特的包装形式,有爱不释手的视觉感、触摸感。一句话,就是把书做美,美到极致!这种书主打喜欢,至于看不看,不重要。第三,我们要开发真正具有含金量,适合中老年人看的书。这是未来出版市场的主流,当60后、70后甚至80后渐渐老去的时候,他们需要有更多的精神慰藉,需要更多的生活调剂。我们不求爆款,但求深入人心,例如近年特别火的一本书《暮色将尽》,就是很好的例证。
要想做到立,谈何容易。一句话,找得到做这些书的人吗?
如果找不到对应的人与人才,内部没有这样的人才涌现,立就是一个笑话,或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未来的出版将越来越小众,越来越考验人才,越来越偏向于情怀,偏向于内容。且这些情怀与内容不是碎片化信息可以替代的。
未来出版,作为知识传播,将越来越无力。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有更便捷的方法和途径,读者没必要买书。所以,出版要想存活,要想久远,只能依靠心动与心安。
什么是心动?情怀的触动才是心动。
什么是心安?心灵的抚慰就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