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培华
21世纪初期,中国引进了大量欧美经典绘本,这些绘本凭借丰富的视觉表现和新颖有趣的儿童故事,迅速成为国内童书市场的主流。近年来,中国原创绘本逐渐崛起,然而对文化独特性以及儿童读物的偏狭理解,在市场的潮汐作用下,导致绘本中的大量文本呈现同质化和轻质化倾向。与此同时,国内儿童文学独立批评平台的缺位,使一众家长在教育焦虑和营销软文的围困中孤立无援,一头扎入茫茫绘本榜单,将良莠不齐的中西绘本硬塞给孩子。
将学理研究用于面向大众的文学与文化普及,将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真正引入儿童文学的非专业读者视野之内,是破局的重要一环。鉴于此,儿童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王帅乃自2021年起以独立批评者身份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小童书》上开设“凯迪克金奖绘本细读”专栏,以温情的批评语言破除知识壁垒,借“细读”解剖凯迪克金奖绘本中的亮光与锈迹,为国内绘本创作与阅读提供可参照的审美坐标。2025年,其系列评论结集为《让美寻找美》出版。
《让美寻找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全新甚至震撼的。王帅乃将新批评“从最小单元进行解读”的理念,创造性地移植到绘本这一综合艺术形式中,抽丝剥茧般拆解经典绘本的内在肌理:从文字层面的词语选用与句法结构,到图画层面的线条形态、色彩修辞与视觉叙事逻辑,再到书籍设计中封面纹样、装帧细节所暗藏的历史密码,深度解析绘本作者/绘者如何以“美的技术”编织故事。此外,她还将儿童绘本放在世界艺术史坐标上,使其与成人文学经典、中外文化传统联结。著名学者、图画书翻译及创作者彭懿也不禁在序中感叹:“谁能想到她会用凯奖系列中这部看起来给最小的孩子的绘本(《小房子》)勾连出一整段打通文学、绘画和设计的艺术演变史?”
“艺术是‘活捉’那些表象世界的‘颤动’”,当美版绘本《美丽》文字层的微言大义、著名绘本《让路给小鸭子》图画层的小笔万象、低幼绘本《小房子》书页翻动间的美学秘密,一一呈现眼前,我们便真正明白为何儿童绘本不是浅白的“小儿科”,而应是承载艺术永恒星光的“儿童的第一本书”。
如果说《让美寻找美》的艺术分析教会我们“如何读绘本”,那么其中的批判性思考,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重读绘本”。
文字和图像从来不仅是审美对象,它们也是作者/绘者抑或时代的思想观念载体。王帅乃作为第三世界评论者,对欧美最权威绘本奖金奖作品大胆开刀,剥离出图文背后的斑斑锈迹:《他们坚强而善良》虚化黑奴苦难的历史真相,《那只大大的熊》以冷酷的性别规训和人类中心主义伤害了儿童和动物,《玛德琳的营救》中看起来颇具顽童精神的红发女孩实质却不过是成人社会的“小甜心”……《让美寻找美》在暮色中推开绘本城堡的窗:窗内是经典角色的盛大舞会,窗外是边缘群体的无力呜咽。该书不仅刺破经典绘本的神话光环,更在叩问儿童文学的应有之义:真正的儿童文学,应当守护所有生命言说的权利。
对经典的重读,让我们在快消阅读的当下,学会凝视画面角落的阴影、倾听文字间隙的沉默,亦鼓励任何一个已经对这些锈蚀有所发现的讲述者、传播者,都可以动用自己的智慧,为儿童为生命为文学重读、重写故事。
文学批评不是一切的解答、思考的结束,而是对未来文学的一封邀约。《让美寻找美》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合流共论,将它们汇聚成一条涌向未来、翻滚着生命希望的文学大河。书中,王帅乃指出《小房子》中无法复归原乡的文明失落、《美好时光》中虚无时间下的人生孤独,她将儿童文学批评提升至人类共同经验的言说层面,揭示儿童文学天然具备的特质——那些看似写给孩童的故事,实则暗含着人类面对世界的原初追问与永恒困惑。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中未被世俗规训的本真精神也对现代文明有着强大的疗愈之力。《让美寻找美》可以说是一本培养审美自觉的启蒙手册、一本重构儿童批评伦理的宣言书和一本朝向未来的希望指南,它启迪一切关心儿童文学事业的人们:“守着美的规律万万偷懒不得,沿着善的方向越行越宽广”。“未来的儿童文学”和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群体和形式、激发生命力量的“未来的文学”就在前方。
我想,纵然我们“像每一滴酒回不到最初的葡萄”一般回不到少年,也仍可以一读《让美寻找美》,为下一代社会公民热切守望艺术之美善,为“未来之文学”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