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
我家有两个公主,不对,算上我,三个。
就像迪士尼动画片里提倡的那样,我们三个都独立、自信。这样美好的特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各有各的主意,谁也不让着谁。如果说有哪个时段能让欲占上风主要靠吵的三个人和谐共处,那非读书莫属。什么,你说睡觉的时候?太天真了。打字的此时此刻,我正揉着在梦中被门框撞红的颧骨——醒来发现那是大女儿的大脚跟砸在上面了。
读书的时候是一人一本各自安好吗?不不不,起码我不安好。小的不认字,大的认不全,考验的是我的朗读。有时遇到骗人的绘本,翻开恨不得有2万字,我就想跟编辑唠唠,老母亲我人到40本就气血不足,念书费气啊,都2万字了咱归类到故事书好不好,32开平装随便印印,封面也不用烫金,内文也不用全四色,多省钱!主要还能让我们这些回家要朗读的绕开走。绘本嘛,哄小孩儿的,买方对它的字数需求也就一两千字,画得好看些,能让孩子闭着嘴多看几眼,就达到目的了。不过,不管怎么说念书这活儿我还是愿意干的,因为只有在念书的时候,我听到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声音,而不是虐耳朵的、相互叠加的三个声音。哪怕有的故事要念上十几二十遍,比起震脑仁儿的吵闹声,我还是更愿意让自己娓娓道来的声音进入耳朵。比如那再熟悉不过的开场白:“从前,有一位绅士……”
念,并反复念《灰姑娘》这事儿,实话说是我挑起来的。有一次跟她们俩看迪士尼动画片《灰姑娘》,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干那么多粗活儿还能坦然让王子拉小手,灰姑娘用的是哪款护手霜?
小女儿也贡献了一连串的提问:“灰姑娘参加舞会的礼服,就这?她那两个姐姐为什么这么丑?玻璃鞋不硬吗?”
大女儿不屑地说:“没见过世面。我就在书店里看到过穿着特美的礼服参加舞会的灰姑娘,还有不那么丑的姐姐和不是玻璃的鞋呢。”
唉?我怎么没注意过。
好奇的老母亲碰上网上童书200减100的大促,家里顿时出现了各种版本的《灰姑娘》。
随着一本接一本地念,一本接一本地翻看插画,护手霜的事儿已经被抛在脑后了,因为我竟然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让枯燥的重复朗读变得格外有趣——看细节!
就从老母亲本人最为关注的高跟鞋说起,作为大快人心的扭转,灰姑娘试穿水晶鞋的一刻,甚至是比“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的结尾更适合成为故事高潮的片段。所以六个版本的六位插画师无一例外,用整面的篇幅绘制了这个场景。有大臣来送鞋的,有大臣给灰姑娘穿上鞋的,有灰姑娘掏出另一只鞋的,粗跟、小猫跟、超高跟,尖头款、穆勒款、极简款,爱鞋人的天堂!
精灵教母的外貌年龄也值得揣摩。虽然故事里面没有明确描述教母的样子,六个版本里面有五个版本里的教母都是散发着母爱的丰满婆婆形象。只有沃尔特·克兰版的精灵教母是一位美丽精灵的形象,还有翅膀呢。丰满的女性更容易让人有安全感吗?
再说丑姐姐,确实丑。俗话说“面由心生”,人在傲慢和嫉妒时的表情,大概可以算是最丑的两种了。插图师眼里的丑,通过体型和鼻子最容易表达吗?
还有猫,除了马西娅·布朗版,都有猫藏在角落或者占据中央。为什么是猫而不是狗呢?
其他细节,比如灰姑娘的裙褶、壁炉的样式、王子的长相、设定故事发生的年代、插画师的背景、画风、译者的措辞……还有好多值得挖掘的点呢。把这些版本一字马开,我们三个人撅着屁股寻找细节、交换意见、深入讨论。
老母亲再也不用打着哈欠应付了。小女儿表示各式各样的礼服让她大饱眼福,心满意足。只有大女儿冷眼盯着我说:“你没发现吗,灰姑娘和王子跳舞都是戴着手套的,不需要什么护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