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霞
《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
尹霞著/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尹 霞
生于河南汝南,现为《求是》杂志记者、编审。1997年自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入伍,先后在军队报社、杂志社从事新闻采访写作工作,发表新闻作品数百篇。2012年进入求是杂志社工作,围绕研究、阐释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约、编辑、撰写理论文章数百篇。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奖等奖项。
图书简介
该书是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旨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红二十五军历尽艰险转战万里的战斗历程、光辉历史。
该书以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时间演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框架,重返历史现场,聚焦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等红二十五军将领以及近3000名年少的红军战士在血雨腥风年代的青春无畏、战斗历程与牺牲精神,细致入微地展现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谱写的卓绝篇章。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略大转移队伍里,除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3大主力红军之外,还有一支并不广为人知的部队——红二十五军。
翻开纸页泛黄的1936年《共产国际》第七卷第三期, 《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底远征》一文开头,以雄健的笔调这样介绍红二十五军:
“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
文章接着写道:
“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18岁以上的战斗员。从前的鄂豫皖苏区里,遭受异常残酷的白色恐怖,那些在战斗中牺牲者的孤儿,那些在一九三二年随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便在这种恐怖条件下建立起游击队,从游击队变为现在以‘儿童军’著名的红二十五军。”
寥寥数笔,勾勒出红二十五军这支英雄部队颇具传奇色彩的身世和非同凡响的功绩。
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大部分兵力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后,蒋介石以10多个师约20万人的兵力,继续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清剿”,妄图彻底消灭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摧毁革命根据地。为了集中力量与敌斗争,1932 年11月,红二十五军重建。在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武装主力的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坚持斗争,使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英雄的大别山上。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遵照中央指示,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实行战略转移。他们告别大别山,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漫漫征途。10个月间,转战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4省,行程近万里,冲破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取得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四坡村等一系列生死之战的胜利,成功配合、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成为红军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
长征伊始,全军不足3000人。副军长徐海东年纪最长,34岁,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团营干部,多是20岁出头;大批连排干部,几乎都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大多十七八岁;战士的年龄多在13岁至18岁之间,十二三岁的娃娃兵有数百人之多,最小的娃娃兵才8岁,全军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
这支孤军奋战的“娃娃军”,一路征战,撒播了革命火种,保存和发展了革命有生力量。长征途中,不仅创建出一片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建立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而且一路走下来不断发展壮大,抵达陕北时兵力达3400余人,是红军长征中唯一一支人数增加的队伍。
长征路上,有枪林弹雨之险,有寒冷饥饿之苦,有长途跋涉之艰,然而在重重困难面前,没有一个“娃娃兵”临阵脱逃,就连7个小女兵也都“宁愿战死、累死也不离开部队”。三千儿郎以“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英勇无畏,以“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和红一、红四方面军都迎接过来”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胜利!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胜利,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它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中共中央高度评价其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顽强斗争、在长征中的英勇战斗和优良纪律,并指出:“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
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创造了条件,也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奠定了基础。中央红军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人民军队从此壮大,走向辉煌!
从鄂豫皖到陕甘边,由孤军成为劲旅,由偏师成为先锋,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更是用血肉之躯杀出来的。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锻造出少年劲旅的铮铮铁骨、赤胆忠魂。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 更以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生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深刻揭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所在、奥秘所在。
这支淬火成金、百炼成钢的队伍,被称为“百将之师”,走出了近百名共和国将军,徐海东、刘震、韩先楚、陈先瑞、刘华清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绝贡献。
“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首《红色青年战士之歌》,是红二十五军战士长征路上唱得最响亮的一支歌。这是他们少年出征、英姿勃发精神气质的生动写照,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就的青春壮歌!
每一块土地都有属于自己的荣光。红二十五军三千儿郎,是鄂豫皖三省的英雄儿女,更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无畏的牺牲、卓著的战绩缔造的辉煌,是鄂豫皖三省人民的荣耀,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敬仰和铭记。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书纪念、致敬红二十五军这支伟大的传奇部队、英雄部队、功勋部队。
(本文系《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