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典小说 名著阅读 中学生
○王海燕
近些年,有五种古典小说名著被列入中学生必读书目,其中《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为初中语文教材指定的名著阅读篇目,《三国演义》《红楼梦》为高中必读篇目。这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的学识和眼光,如果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读几部古典小说,那么这五部应该是“垫底儿”的。
这五部名著是明清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分别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小说类型,特别是其中四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名著”。鲁迅先生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古典章回小说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和世情,恰好这四个门类就对应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四大名著”。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一个门类第一部诞生的作品都是巅峰之作,当然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这里不详述。比如,历史演义小说第一部诞生的是《三国演义》,之后的都不如《三国演义》,一出手就是高峰。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和世情小说《红楼梦》都是这种情况。“四大名著”是四个小说题材系列各自的巅峰,如果把这四部书都读一遍或了解一遍,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可以提纲挈领地拿到中国古典小说入门的钥匙,对了解整个中国古典小说都是有帮助的,所以说,“四大名著”有很强的涵盖力。
《三国演义》描写王朝更迭,重在历史,七实三虚;《水浒传》描写江湖好汉,重在英雄,三实七虚;《西游记》描写神佛妖魔,是完全想象虚构的非现实的世界;《红楼梦》描写的是贵族之家的兴衰。而《儒林外史》则是用写实的手法描写明清社会中的现实人生,也就是科举制下一群读书人的生活。其被鲁迅先生定为清之讽刺小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60页)胡适先生也因此一书对吴敬梓甚是推崇,曾断言其为“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儒林外史》“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吴敬梓传》)。
其实,早在明代,小说家兼书商冯梦龙提出“四大奇书”之说,是指明代的四部畅销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到了20世纪,重视通俗小说研究的胡适,于“四大奇书”中去掉《三国演义》和《金瓶梅》,加上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其认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1917年,胡适回复钱玄同信)。在清代小说史上,《儒林外史》绝对可以和《红楼梦》并称双璧,不管是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毫不逊色。因此,对于中学生必读书目来说,在“四大名著”的基础上加上《儒林外史》,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如果有“五大名著”,《儒林外史》绝对可以跻身其中。
总而言之,这些明清章回小说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同属中华文学遗产中的瑰宝,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此外,章回小说兴盛于明清,时代离我们更近,内容也更贴近生活、接近人性,比诗词曲赋更具有认识价值。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先辈们的生活起居、思想情感、道德伦理和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继承优点摒弃缺点,继往开来,振兴民族文化。
对于读者来说,诗词曲赋是短文阅读,而古典章回小说名著则属于长文阅读,阅读体验是不一样的。短文几分钟或几十分钟读完,长文则需要数日,可以培养一种阅读习惯。好多孩子都是从阅读小说开始,持续性地去读一本书,慢慢地喜欢上了阅读。明清章回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一回最后的内容都是引导读者往下一回去读,吸引读者持续地读下去,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从读古典章回小说开始,同时,对其专注力和控制力的养成也是很有帮助的。
古典章回小说名著这么好,孩子到底愿不愿意读?答案是令人失望的,大部分孩子是根本就读不下去的。这主要是由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学术界,是一定要区分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的,因为中西方小说差别非常大。常有人以西方小说作为判断标准来挑中国小说的毛病,指责《西游记》的情节总是在重复,《西游记》为什么这么写,那是因为取经有它的难度,其实这也是人生难度的一个隐喻。西方小说是不这么写的。在中国小说里我们能看到很多很多东西,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而西方小说则不这样。比如,英国小说或俄国小说,如果你对其文化比较了解,可以看得更深入,如果不了解,也不影响阅读,因为它重在讲情节,情节谁都看得懂。而中国小说背后有复杂的文化支撑,如果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红楼梦》是根本看不下去的。“四大名著”总会被人说成是读不下去的书,原因就在于需要读者有很多积累才能读懂,积累得越多就会越觉得这几部书好,积累得越少越觉得它们没什么可读的。《红楼梦》可以读几十甚至上百遍,而西方小说则不可能读很多遍,因为没有这么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此外,西方大部分学者是不喜欢中国小说的,用得最多的一个贬义词是“缀段性”,所谓的“缀段性”就是零散的意思,指这儿一块那儿一块。西方的小说不管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还是《战争与和平》,都是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自成一体的。而中国小说是零散的,这一部分拿走也行,不拿走也行,加二十回没问题,删掉二十回也没问题。西方人的思维有机性很强,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小说写得不好。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形态。
除了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就这5部小说名著的具体情况而言,不管对孩子还是成年人来说,也都有很大的阅读困难。前些年,某出版社在微博上发起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结果令人瞠目,四大名著齐刷刷“挤”进了排行榜的前十名,《红楼梦》更是高居榜首,成为“最难读”之书。“读不下去”,还真是不能怪读者。这五种名著说是白话小说,其实是用浅近的文言或古白话写成的,跟今天的书面语仍有较大差异,加上书中的文化背景、审美趣味跟今天相去甚远,读者一时难以接受,这是正常的。此外,这五种名著的原著大约有400万字,新课标要求一至九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也是400万字,这样巨大的篇幅,不论对谁,都是有阅读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