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 图文并茂
○吴玲霞
毛晓青曾经最为人熟知的头衔是著名的民间文学刊物——《山海经》杂志的执行社长、主编。不过如今,她已不需要借助这本刊物的光环来介绍自己,因为她写出了一系列“孩子们喜爱”的代表作品。那么她是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在高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孩子们喜爱”系列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我与毛晓青老师的合作始于2015年。那时刚进浙江人民出版社半年的我,从分管领导那里接到了一个选题——“写给孩子们的家乡故事”。那么,“写给孩子们的家乡故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样的作者可以写出儿童感兴趣的家乡故事呢?机缘巧合,在浙江省文联一位领导的推荐下,我们结识了毛老师,她对于全省各地的民间故事,了然于胸,而且长期致力于民间故事的创新编写。由此一拍即合;而这一合作,至今已有8年时间。
我与毛老师合作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喜爱的民间故事》大获成功。2016年夏天,我们产生了做系列故事的想法,决定策划第二种,在传统文化日渐受关注的当下,以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推广普及传统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有市场。当她说到“民俗故事”的时候,大家似乎都被触发了开关,兴奋起来,一致觉得这个选题是比较独特的。
《民俗故事》出版后,浙江省内销路一直很好,市场部又适时在省外推广。然而,鲜明的省域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当省外读者了解到这是一本聚焦“浙江民俗”的书时,就失了兴趣。我们意识到必须立刻转变思路,突破“家乡”一隅的限制,放眼更广阔的“中国”。当然,这一转变并不是否定最初的定位。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孩子都感兴趣、中国家长都关心的呢?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连续播出两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诗词热”,这给了我选题的灵感。我们顺势推出了《孩子们喜爱的诗词故事》。之后,又推出了《国宝故事》《非遗故事》《宋韵故事》《中国神话》。
长达8年的“故事连载”之路,之所以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重要在于内容有支撑、品质有保障、市场有开拓。
作者倾力书写。民间故事并非新颖的题材,要在这么多前人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创编,难度可想而知。毛老师尽管对民间故事十分熟悉,但她在动笔之前仍作了充分的调研,她还广泛搜集各种文献,互相佐证。为了照顾到各地的孩子都能读到家乡的故事,她坚持各地都要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入选,对于故事资源丰富的地区,优中选优,对于相对匮乏的,努力发掘。
为了将故事写得丰满好看,毛老师搜集了《山海经》《淮南子》《左传》《庄子》《史记》《太平御览》《神仙传》《风俗演绎》等典籍中的相关资料,补充故事情节和细节,并作合理的演绎与创作,将故事场景和人物行动进行沉浸式描述,终于把故事讲得精彩完整、有血有肉。
编辑用心打磨。这个故事系列固定每年4月推出,这是一个时间节点。经过几年的合作,我们之间已逐步形成默契,五六月份开始考虑选题,最迟7月确定选题,从写作准备到交稿,一般要给毛老师留足半年左右的时间。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由我来主导插画创作、文字编辑、装帧设计、印刷交付各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践行了老前辈说的“精打细算”,要计算时间,更要计算成本。这套书的设计原则是一个故事配一幅带故事情节的彩插,这就意味着插图得根据内容进行创作。插图可以说最早是在我的脑海中构思画面,然后由我用文字描述,再经由插画师的画笔呈现出来。年复一年,虽然质量有保证,但对编辑精力的占用也很严重。而且随着审美变化,之前的风格不再具有吸引力,我开始考虑更换插画师,吸收更年轻的元素。今年的《中国神话》,特别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市场锐意开拓。“孩子们喜爱”系列市场基本盘是浙江省内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因此每年都会争取全省各地市开展的暑期亲子读书活动推荐目录。该活动由各地教育局和文明办主办,当地新华书店协办,纵观多年入选书目,有经典名著类、思政哲学类、党史学习教育类、传统美德类等,以及利于提高未成年人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的相关书籍。“孩子们喜爱”系列不仅富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更是一台台通往过去的时光机,带领孩子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民的生活。凭借这样的内容优势,该套书已经连续多年被列入杭州、嘉兴、金华等地的推荐目录。《诗词故事》在出版当年,就被江苏、福建的一些学校征订选用,再次证明了当初选题思路及时调整是正确的。
2017年,《民俗故事》与《民间故事》又一起被列入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全省农村地区开展的“春泥计划”活动用书,带来了各3万册的销量。
2022年、2023年,《非遗故事》《宋韵故事》先后被列入浙江省文旅厅主办的第五、第六届“少年非遗说”指定参考用书。“孩子们喜爱”系列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和推荐。
未来,我们会继续和毛老师一起,致力于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书写和出版,坚守为孩子们写故事的初心,把更多好的中国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有更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