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出版传播 编辑 能力建设
○陈宏丽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版传播的方式、渠道,以及受众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面对出版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探索基于融媒体的多元化产品开发,成为不少编辑落实融合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方向。要跟上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跟上受众需求持续升级的步伐,需要出版人加快探索基于多媒体信息表达、多渠道信息获取、更加友好的知识表达和传播的多元化产品的策划与开发。专题化单元化的音频课、视频课,故事化、趣味化的知识学习,短视频、直播课、解谜产品、增值套装等等,是不少编辑正在思考和实践的产品开发方向。
多元化产品开发,是编辑为提高出版传播质量和效益的有益探索。当然,对其自身能力的建设和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新环境和新要求,加快完善编辑的能力体系。多元化产品的策划与开发,与纸质图书大有不同,前期需要研究的问题和策划的内容更加复杂、多元。比如:内容定位、表现形式、应用场景、受众喜好、平台特点、新技术应用、盈利模式、推广方式等等。要研究好这些问题、做好策划开发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复杂、多元的,但总有一些关于这些能力建设的主线,以它为主线可以引导编辑不断地跟进能力的建设和培养。
要有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敏感度与学习力。多元化产品,是基于新技术新平台的产品,是依托于新的出版传播方式和媒介的产品,毋庸多言,如果产品策划开发者对新技术新媒体不敏感、不学习,甚至是不愿了解、不愿接触,只凭闭门造车,或者就开发而开发,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要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新技术新媒体本身是快速发展、快速迭代、快速变化的,离开了极度的敏感性和快速的学习力,就难以持续跟上技术进步、传播发展和需求变化的步伐,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策划开发出受欢迎的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持续高质量的产品开发态势。
首先,要树立持续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时刻保持一颗求知的心,不管是通过参加培训、读书、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新知识,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其次,对于新鲜事物要有高度敏感性,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出现要有一定的认知。不是说对什么事情都一清二楚,但至少要对刚出现的事物有一定的敏感度;不是非要掌握、会用,但至少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再有,要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资源。可以订阅相关行业的专业媒体、专题网站,可以关注相关领域的领先企业、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博客、社交媒体等平台,可以参加相关的社区和技术论坛,多渠道、多维度地了解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获得前沿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解惑答疑。最后,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没有思考和总结的学习,是难以形成学习力的。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说是无效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看也不为过。
要有对目标受众喜好和需求的洞察力与分析力。任何产品的策划和开发,都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分析,以使产品更加符合受众需求。基于新的出版传播环境的多元产品开发亦不例外,同时,它对受众喜好和需求的把握要求更高。
建立和提升洞察力与分析力,需要通过持续的实践和积累。一是要融入目标受众。在传统的出版传播条件下,更多地走近目标受众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是小批量多品种的一般图书产品难以承受的;而新媒体时代,走近目标受众,甚至走进目标受众、融入目标受众,成为可能。二是建立数据思维。数据思维就是使用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一堆收集到的目标受众的各方面信息,通过数据的方法作分析,从而形成以喜好和需求为最终元素的受众画像。数据思维有两个关键,一个是数据敏感度;一个是基于数据的方法和经验,具有数据化、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三是要学会共情。共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目标受众建立联系,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要有对上下链条的价值力与支撑力。多元化产品的策划开发,在思考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思考和建立商业模式的过程,是思考和策划营销方式和销售转化的过程。编辑要有为前端用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也要有为下游营销销售提供有力支撑的能力。在新的出版传播环境下,这种支撑力不同于对传统传播渠道的支撑力,而是对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支撑力。
建立和培养新渠道传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新媒体、新渠道较传统媒体、传统渠道的不同,尤为重要。深入了解自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平台规则、粉丝特质,是做好传播的前提。提高营销内容的符号化、社交化和附着力,是当前新媒体营销热衷讨论的话题。编辑可以从以上方面加强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