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楚辞 研究史 源头
○谭家斌
毛庆先生是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而且是中国屈原学会创始人之一,研究屈原或研究楚辞学养深厚、成果丰硕。他于上世纪曾被评为国内杰出的楚辞学者之一,后又被评为新世纪最具代表性的3位楚辞学者之一,以前出版的《屈骚艺术新研》《屈骚艺术研究》《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专著,得到学界好评。《楚辞研究史》是一部开荒之作,既具有原创性,也具有前瞻性,还具有系统性、完整性。
追根究底,辨析楚辞研究史的源头。目前国内虽有楚辞学史著作问世,但其“是专学的历史,较多地注重于专著等材料的考订、整理、描述方面,客观性较强;而楚辞研究历史则专注于研究规律、思想、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总结、反思,以及教训的吸取,主观性较强”(见《后记》)。楚辞研究史重在“研”,是对楚辞某一学术领域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角度作纵向观察分析,从而对未来学术的发展起引导性、前瞻性的作用,而楚辞学史则重在“学”。二者也有共同点,即属“史”的范畴,都注重历史。楚辞学史是专学史,楚辞研究史则是专研史。毛庆先生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认识楚辞学史和楚辞研究史的异同大有裨益。
二者的源头又是怎样的呢?毛庆先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追根求源,认为楚辞研究史早于楚辞学史。毛庆先生从现有材料进行追溯、辨析后提出,在楚辞学史和楚辞研究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当推‘二刘’——刘安、刘向”的观点。认为楚辞研究史源于刘安的《离骚传》。对于楚辞学史源头,毛庆先生从现有能见的资料中检索,认为“刘向辑《楚辞》为楚辞学之开端”,也就是说楚辞学史源于刘向《楚辞》。
毛庆先生认为刘向《楚辞》“标志着楚辞学的诞生,而由此也出现了学术史上一种特殊现象——研究史的开端早于专学史”,也就是说楚辞研究史早于楚辞学史。一般来说,专学建立在前,研究开始在后,而楚辞却是研究开始于前,专学建立在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现象。
以史为经,爬梳各代楚辞研究史的特征。《楚辞研究史》的架构以历史为序,以汉初至清末的2000多年为时空,重点从楚辞研究思想史、路径和方法史两大专题进行研究,梳理、概括、总结各个历史阶段中楚辞研究所表现的特点。在楚辞研究思想史中,以各阶段(时代)楚辞研究概况、必须辨清之问题、各阶段楚辞研究思想,这三大篇章研究历代楚辞研究的思想历史。一是对2000余年的楚辞研究史作鸟瞰式介绍,对历代楚辞研究者、楚辞研究成果、楚辞研究概况进行研究介绍;二是对楚辞研究史上出现的主要疑难问题进行解剖、辨析;三是研究历代楚辞研究的思想。
毛庆先生在楚辞研究路径和方法史这个篇章中,从经学阐释路径和方法、心理探究路径和方法、文学理论路径和方法、多学科结合路径和方法等四个方面揭示各个历史阶段的楚辞研究特征。概而论之,楚辞研究路径和方法主要有经学阐释、心理探究、文学理论、多学科结合等四种。
《楚辞研究史》除楚辞研究思想史及路径和方法史两大历史专题(即上编:楚辞研究思想史;中编:楚辞研究路径和方法史)之外,还单列“楚辞单篇研究史及主要著作评介”(即下编)编目,以研究、评介、辨析各个时代代表性著作的方式,反映各代楚辞研究的历史及其特征。特别是将汉代至清代2000多年间的楚辞著作按其影响、质量以及特征进行分类,这在楚辞研究的历史上首开先河。
新见迭出,创立楚辞研究史的意义。《楚辞研究史》用上、中、下三编的体系及内容,概括了2000多年的楚辞研究史,堪称是对楚辞研究史之研究。其中对各时期文化特点及其与楚辞研究之关系多有创见或独到见解。毛庆先生的新见,是在探讨楚辞研究史过程中的理论总结,既是钩沉稽古中的发现,也是发微抉隐的结果。
《楚辞研究史》还具有多种特性及意义。一是具有原创性。在对楚辞研究历史进行研究后,对其历代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经验作出系统概述,是楚辞研究史上的第一本较大规模的专著。原创性毋庸置疑。二是具有突破性。例如在楚辞研究史中存在的四个难题上,该书也有着突破性的结论。三是具有前瞻性。该书所总结的研究思想、理论、方法体系,尤其是总结的研究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如清代经学各流派对楚辞研究之得失,汉代章句之法的功过是非,历代诗话评点之优势与不足等等,都明显有着继往开来之意义。这不但有助于今后的楚辞研究和新楚辞学的建构,也可以说是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