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出版“走出去”十年成长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渠竞帆 采写/整理

  译文社:找到市场切入点及情感共鸣点

  ■韩卫东(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

  上海译文出版社十年间的“走出去”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引进翻版、简体中文版和词典的繁体版输出,版权授予中国港澳台地区出版社。虽有可观收益,但未深度介入产品研发。第二阶段是以内容为核心输出版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数字出版“走出去”。从2012年起,译文社通过获得作品的互联网传播权积累了大量数字版权,利用在线阅读平台开展电子书、有声书等业务。之后,译文社与亚马逊海外、苹果iBooks等平台合作向海外读者销售电子书,2019年通过喜马拉雅海外平台推介精品有声书,广受海外读者欢迎。二是输出学术性、科研性较强的图书版权。如《大数据时代的历史研究》韩文版输出至韩国,《语言信息论》英文版输出至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第三阶段是成立译文国际版权中心,推动“走出去”战略。2020年成立译文国际版权中心,从这一年起,陆续将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多语种版权输出至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及立陶宛,将王寅诗集《灰光灯》输出美国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Books)出版社。

  十年来,我们海外合作伙伴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早年合作的主要是中国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及海外电子词典厂商,授权过程相对简单。随着海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关注中国作品、中国作家的海外出版机构增多,国际著名出版社逐渐成为合作伙伴,这也说明世界主流文化圈开始接受和认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译文社深知翻译的重要性,优秀的初翻对海外出版社理解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灰光灯》为例,我们选择毕业于耶鲁大学东亚系的凌静怡(Andrea Lingenfelter)博士担任译者,其译本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精髓,保留了诗句的韵律和意境之美,译作还发表于《纽约时报》。

  译文社常年与海外出版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在与海外出版人的合作中从增进了解到达成多项交易,再到认同彼此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共赢,其间通过解决一个个痛点达成。海外出版机构在被中国市场强烈吸引的同时也对盗版侵权问题感到担心。多年来译文社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打击盗版侵权,对村上春树、E.B.怀特等作家作品密切监控并主动出击,发现盗版行为坚决打击。译文社还联合亚马逊、阅文集团、网易、喜马拉雅、掌阅等平台,于2019年签署《联合反盗版声明》,向海外出版机构传递出讲信誉、负责任的大国出版社形象,提升了译文社在与海外出版人合作时的谈判地位。

  译文社与海外机构合作的成功源于长期引进版权中培养形成的信任感。以数字版权获得为例,自中国读者开始接受电子书后,译文社就着手进行海外知名作家数字授权的谈判。其中以村上春树的作品最为艰难,日本权利人出于对中国盗版猖獗的刻板印象及当时日本市场对数字出版的保守态度,使其一直对图书数字化持谨慎态度。为扩大这一产品线,社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行动小组,年年赴日谈判,并邀请亚马逊平台对电子书市场进行分析,共同说服权利人。我们向权利人和作者赠送嵌入村上英文版电子书的电子阅读器,从技术层面讲解防盗版原理,打消对方对数字盗版的顾虑,终于取得授权。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数字版授权更是“十年磨一剑”,面对作者的拒绝态度,经过漫长等待和细心说服,终于在十年后拿下数字版权。

  此外,译文社认真钻研海外读者需求,努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痛点,渐渐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模式,寻找进入目标市场的切入点以及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的共振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以钱冠连《语言全息论》为例,从签订意向书到英文版由施普林格·自然的出版,花了足足两年时间。海外出版机构不断就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与我们沟通磨合,让我们对海外读者关注方向、海外出版市场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尤其是在后期编辑过程中,为更好呈现英文版,我们与对方出版社编辑几乎天天通邮件,为出版一本书集思广益。英文版在此过程中出炉,送到海外读者手中。

  人大社:从版权输出到搭建平台 倾力打造国家名片

  ■李永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十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通过版权输出、合作出版、人员交流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倾力打造国家出版名片。十年间,人大社的“走出去”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2~2015年,以版权输出为主,人大社深挖版权资源,开发系列产品线,版权输出实现跨越式增长。人大社深入调研各国中国学研究者研究方向和高校课程设置,把人文社科类学术著作和教学参考书定为主要产品线,实现了人文社科类成系列的版权输出。

  第二阶段是2015~2016年,组建专业团队实施本土化策略,国际出版业务发展日趋多元化。2015年底,人大社成立国际出版中心,实现“走出去”团队的专业化和组织架构的独立性。“走出去”工作内容也扩展到版权代理、海外分支机构运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学术作品海外推广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版权代理数量稳步增至输出总量的10%左右,与50多国的百余家出版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以色列、蒙古、罗马尼亚、意大利先后建立分支机构,开展本土化运作,每年策划10余场国际活动。

  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搭建国际平台,联合多种力量,形成“走出去”合力。人大社依托积累多年的国际出版资源打造“走出去”平台。2017年8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后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至今推动5000多种中国图书在相关国家翻译出版发行。

  十年间,人大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现众多优秀图书在海外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形成了中国图书品牌和稳定的读者群。从出版物看主要有四方面的变化:一是图书内容更加丰富,出版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十年前的茶文化、酒文化、美食、变脸、书法、中医等小众题材拓展到当代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等主题类学术著作,让中国学者及其作品走进国际学术话语圈,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二是中国主题图书海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十年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对中国学的研究来源于英美等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落后、成见很深的间接研究。十年间,大量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逐步弱化了他们对中国的偏见,从中国发展经验中思考本国的经济改革。三是翻译语种从以英文为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语种遍地开花。十年前,英文在国际出版图书中占比逾70%,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语种占比逾60%。四是选题更注重有针对性和话题性。我们根据国际社会热点策划出版图书,如针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崛起”话题,策划了金灿荣教授《大国的责任》一书,版权输出11个语种;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策划了陈雨露《人民币读本》,版权输出16个语种;为推广中国主题图书,策划了系列相关著作,售出英文版、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等语种版权,获得海外好评。中国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外关注,我们向麦格劳希尔售出《朱永新教育文集》英文版版权,同时输出23个语种。人大社还将“走出去”工作融入编辑业务流程,既便于主题图书更快走向世界,也让编辑及时了解国际版权输出需求,调整今后选题策划方向。

  十年间,人大社在海外合作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版权输出持续增加,语种不断丰富。人大社2012年前的20余年间输出版权504项、输出语种不足10种,2012~2022年间,输出版权2400多项,输出语种达40种。其中,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占比逾60%。二是遴选海外合作伙伴坚持“三个顶尖”(世界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原则,走高端学术国际出版之路。十年来,人大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培生教育集团、麦克米伦、劳特利奇出版社等世界一流学术出版机构合作,共同出版了多部英文版图书。三是建立翻译和作者人才库,培育海外汉学家队伍,推动图书翻译出版本土化进程。人大社一直致力于国际出版的翻译编辑人才库建设,在以色列、罗马尼亚等国建立分支机构,以海外分社、出版合作中心、图书翻译出版中心、共建“中国馆”等形式,培养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的翻译出版人才,不断提升中国图书海外翻译出版的水平和质量。此外,通过这些学者和媒体人讲述中国故事、在主流媒体发声,传播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浙大社:融合国际高端学术出版生态的三阶段三模式

  ■陈 洁(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瞄准世界最高学术研究和出版前沿,融合国际高端学术出版生态,努力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术、一流出版的战略目标,十年来“走出去”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质量引进一流学术作品。面对国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空白的状况,浙大社从剑桥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等机构引进一流学术内容。在了解国际图书市场的同时,专注于提高自身出版质量,增强国内外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出版营销手段和管理经验,完善自身出版,向一流出版迈进。

  第二阶段,高起点开展国际合作出版。通过成立跨国出版基金、共同设计合作出版流程和组建专业人才队伍,浙大社建立高端学术规范,使一批国内顶尖的学术成果走进世界顶尖的学术机构。与施普林格合作的《中国科技进展丛书》英文版,作者大多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直接英文原创,目前已累计出版100多种,全球下载量约100万册,点击量 133万次,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 Scopus和全球最全面的工程检索数据库EI收录。浙大社借助自然科学先发力量带动人文社科全面发展。2021年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汉代的谣言》和《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的长三角经济》英文版,被“剑桥中国文库”收录,为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三阶段,高水平打造集群出版平台。在期刊出版领域,浙大社采用与国际商业出版机构、大学出版社和专业学会合作出版英文期刊的模式。2014年底开始实施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项目,成立浙江大学期刊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启动浙江大学学术期刊集群建设,达成了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目前集群学术期刊数量达30种,英文科技刊 17种,中文科技刊10种,人文社科刊3种,这些期刊和全球出版10强中的科技出版公司均有深入合作。有 8 种期刊被 SCIE 收录(Q1 区 2 种,Q2 区 5 种)、4 种被 EI 数据库收录、5种被IM数据库收录。2017年浙大学报英文版被国际出版界推荐,入围伦敦国际书展“国际学术出版卓越出版者”提名,是该奖项有史以来首次入围的学术期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术期刊形象。面对过去十年全球学术界在开放获取(OA)领域的重大转变, 浙大社近年来新刊多采用OA出版模式,还组建国际化的期刊编委会、审稿专家及作者队伍,为集群期刊提供强大学术支持。海外编委占比50%,学报英文版系列海外审稿人占比70%以上,海外来稿占比20%以上。

  浙大社与外方的合作模式有三方面的拓展,致力于国际高端学术出版生态进一步融合。一是从单一版权贸易向多元化合作发展。浙大社设立学术出版服务中心,提供面向作者、编辑、审稿人“三位一体”的出版与学术全方位服务。通过研究学术出版知识服务价值链,在知识搜集、知识分析环节,与国际数据库、大数据科技公司深度合作。浙大社与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共同举办“学术交流的未来”研讨会,深化中国学术与世界交流;与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成立“求是编译室”,推动中国作品向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此外,还在亚马逊设立店铺,尝试图书和文创产品实物贸易出口。 

  二是从单向引进输出向双向策划营销发展。围绕 作者和学校需求,浙大社与国外出版社共同策划、合作 出版、合力营销。与国外多家出版机构建立选题策划工作机制,针对当前学科发展热点及各自作者资源,共同策划图书,浙大社与施普林格·自然共同打造的“启真人文社科学术文库”英文版吸纳浙大学者的学术精品,计划申请收录 Scopus,进入世界主流学术交流圈。浙大社还建立官方英文网站,在推特、脸书上设立账户展示精品图书,并在海外积累本土媒体资源,通过这些主流营销渠道,瞄准全球市场进行营销。在知识传播环节,浙大社主动加入国际专业学术出版协会,借此提高浙大社品牌在国际高端学术生态场域的曝光度和认知度。

  三是从欧美主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浙大社打造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示范平台,依托相关 学术机构与多家文博机构密切交流合作,推出一系列相关图书,受到海外读者欢迎。近年来,浙大社的国际合作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到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浙大社2020年与非洲教育出版社共同投标喀麦隆教育部国家数学和图画教材项目,由中喀出版社共同组织学者和专家,根据喀麦隆国家教学大纲编写本土化教材《幼儿园图画书》。经过与法、英等国的激烈竞争,该教材中标,成为该国教育部唯一指定国家教材,当年出口50万册,未来可辐射到周 边26个法语国家。

  人文社:以“互译”开创中外出版交流新模式

  ■肖丽媛(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创社之初,我们就积极开展国际出版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后,逐渐与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界建立了友好交往。为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人文社2008年秋正式成立对外合作部,开始有专人负责推进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文社经历了业务探索、渠道拓展和合作创新三个阶段。在最初几年探索阶段,我们的工作以服务作者为核心,尝试“一书一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海外推介作家。从2016年起,人文社着力拓展海外合作渠道,与拉美等地区出版社建立紧密联系,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扩大输出地域,将作品更多输出到土耳其、黎巴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近5年来,人文社坚持以商业出版为原则,积极尝试多种国际宣传和版贸交易模式,探索出人文社独有的创新之路。我们与有意支持文化事业的企业积极合作,争取一部分社会资金支持“走出去”工作。如2019年,人文社与携程旅行合作开展“名家大师巡游”项目。在携程的资金支持下,人文社带领江南、双雪涛等中国作家走出国门,赴海外采风,参加国际文学活动并拍摄文学宣传视频。活动视频在国内外以新媒体形式传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就文学作品来说,十年前,国外更愿意翻译《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或老舍、鲁迅、巴金等作家的现代文学作品;而如今,人文社优秀的当代文学输出海外,得到海外读者、书评媒体、文学研究机构的积极评价与认可。如2018年,贾平凹的《带灯》意大利文版获得意大利克拉丽丝·阿皮阿尼翻译奖;2020年,艾青的《南美洲的旅行》葡萄牙文版获得巴西最权威的文学奖项“雅布提奖”提名,并获得巴西高校出版协会的翻译图书大奖;2021年,格非的《人面桃花》英文版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翻译文学奖”终选名单。这些海外出版物及奖项都为我国作家赢得了国际声誉。

  十年来,人文社的图书版权贸易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改变了长久以来版权输出地域受限、品种数量少、版贸价格低迷的陈旧格局。十年前,人文社年版权输出品种数仅有10余种;如今,版权年输出品种数已接近100种。就翻译而言,我们关注译稿质量,注重海外翻译人才的储备工作,不仅与各国汉学家、翻译家保持良好互动关系,还非常重视新一代汉学家、翻译家的成长。如今我们已有非常成熟的译者团队,中国文学的译本频频获得国际翻译大奖,也证明译者有较高的翻译水平。如格非《隐身衣》英文版获得美国“苏珊·桑塔格翻译奖”,这与我们的80后美国译者莫楷(Canaan Morse)的努力分不开。

  十年间,我们以“互译”开创了中外出版交流的新模式。“互译”模式源于2010年启动的“中外出版深度合作”项目,中国作家秦文君与希腊作家尤金、中国作家曹文轩与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都曾结对参与该项目。之后,我们探索将“互译”从儿童文学扩大到严肃文学领域,启动了“潮166·中外同题互译作品集”项目,与海外知名出版社合作,双方共同拟定主题,遴选本国优秀作家作品,最终以合集形式在两国同步翻译并出版。目的是为了实现双方作家的人气互带,让中国文学在海外能够真正“走进去”。

  有了这个设想,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海外出版社,最终在2018年与意大利汉学家李莎(PatriziaLiberati)及意大利夜间出版社(nottetempo)出版人一拍即合,以“美食和欲望”为主题,选出8位中国作家和8位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在中意两国同步出版了中文版和意大利文版互译合集《潮166·复活》。2020年,该书意大利文版获得意大利文化部颁发的翻译与文化交流奖。

  继中意互译之后,人文社又推出与阿根廷出版社合作的中拉(拉丁美洲)互译、与俄罗斯出版社合作的中俄互译等。这种互译合集的形式在多种文化之间创造全新的交流方式,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与互鉴。(下转第56版)  (上接第51版)

  广西师大社:以跨国经营构建中国艺术图书的国际传播平台

  ■黄轩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十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国际化发展,实现了从单纯“实物出口”向“跨国经营”模式的跨越。从2014年开始,广西师大社先后完成对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Images公司)和英国ACC出版集团的收购。完成收购后,我们很快重组了海外本土化的经营团队,一批年富力强又有实干精神的海外出版经营管理人才走上管理岗位;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美国工作团队协同工作机制的建构。在此机制下,海外团队业务得到了集约化的整合优化,中国本土团队的国际化出版能力也实现了提升。从2017年以来,海外公司年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到2021年,收入已达2100多万美元。

  立足国际出版,充分挖掘跨国出版品牌及销售渠道资源优势,致力于中国艺术设计的国际传播,是我们跨国经营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完成两次跨国收购之后,广西师大社立足艺术设计的国际出版,获取了基于艺术设计的国际出版品牌与覆盖全球的销售渠道。我们携手海外团队,共同推出艺术与设计国际传播项目“艺术之桥”。其中,“艺术之桥年度系列”着力于将中国艺术家、设计师、手艺人的作品在全球出版传播;艺术之桥的另一个项目是国际学术期刊Architecture China,努力将中国的建筑学术期刊打造成世界一流期刊。

  广西师大社致力于寻找适合海外读者的中国题材读物。在海外图书市场,艺术与设计图册既有专业的读者群,也有更广泛的跨专业读者群,这是出于提升艺术与设计修养的需求,即所谓的“咖啡桌边书”(coffee-table book),相关的中国题材与中国内容也是这些读者所感兴趣的,他们需要了解来自中国的全新的艺术设计内容。

  从翻译角度来看,根据已有经验,翻译中国出版物,尤其是非虚构类作品,针对中文版原文进行一一对应的直译很可能会给海外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隔阂。一个好的趋势是,一批精通中文的汉学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加入到中国出版物的翻译队伍中来。如广西师大社海外出版品牌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将出版的《长夜的独行者:童寯1963~1983》英文版,请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力求文字打破文化隔阂,真正走进海外读者中间。

  在海外出版公司的跨国管理及跨国经营中,中外团队相互适应不同文化有一定难度。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对于业务、产品的理解,仍存在很多共通的东西,正所谓求同存异,非原则问题不必强求,这样可以保持多层面、多角度的沟通,最终达成共识。这既是我们跨国经营发展的经验体会,也是我们海内外协同机制的基本逻辑。

  中信社:以己所长叩开国际合作之门

  ■陈 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秉承“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懂中国”的理念,中信出版集团过去十多年间与全球200多家知名出版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输出图书版权千余种。中信出版集团以真功夫、实效果、好内容触动海外市场,提升了中国出版业的海外影响力。

  回顾中信出版十年“走出去”之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2~2016年,这是中信出版“走出去”的摸索阶段。中信出版在多年与海外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国际市场有了一些观察和分析,开始琢磨海外市场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中信基于自身特色和资源,探索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自主策划精品套系推向海外的“走出去”之路。从2014年开始,中信策划了“投资中国”系列,收录多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家的传记,从权威作者、热门话题、政策趋势等层面深刻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走向,为海外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及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佳入口。该系列售出英语、法语、俄语等多个语种,海外市场表现出色。英文版由知名出版商麦格劳希尔面向全球出版发行,收录于“全球商业思想领袖系列”(The Global Business Thought Leader Series),还获得美国亚马逊读者五星评价、美国豆瓣Goodreads读者推荐以及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报道等各种积极评价。

  第二阶段是2016~2019年,中信找到特色发展之路,“走出去”工作快速增长。中信出版继续深度开发海外市场,策划更多展现当代中国面貌的系列图书并推向海外。如“中国观察”“中国改革”丛书,相继授权兰培德国际学术出版集团(Peter Lang),《天下的当代性》授权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新能源观》授权爱思唯尔,《刚性泡沫》授权麦格劳希尔,《中国新趋势》授权圣智学习集团,《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授权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解放土地》授权泰勒与弗朗西斯,《联想风云》授权威立出版社。

  2019年之后,随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中信的“走出去”工作进入从追求数量增长到关注质量提升的阶段。中信决心下大力气提升“走出去”图书的翻译水平,让“走出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译者资源库,针对图书内容甄选在该领域较有建树的译者翻译,确保初翻精准;针对英文书稿,采用初翻-译审-定稿-审读报告四步法,严格把控翻译质量;译文的审订全部由有译审资格的高校老师执行;最后会邀请副高级别以上的教授出具审读报告;有些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尽量邀请外籍译者加入,如《南货店》印尼文版译者Sophie Mou是在印尼土生土长的华人,从当地大学中文系毕业,又曾长期供职于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文化处,其译文能在高度还原作者本意的同时兼顾印尼语与中文的契合度,可读性非常强。更准确、更精彩的译文能让翻译作品更易于被外国读者接受和喜爱,极大提升了“走出去”的质量和水平。

  十年来,从中信出版的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走出去”的巨大变化。一是合作的海外出版社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中信已与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版权输出合作。二是合作出版社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高。如与我们合作的俄罗斯埃克斯摩(Eksmo)出版社是俄罗斯最大的出版公司,我们也和印尼当地最大出版集团之一米赞(Mizan)旗下的本唐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张忌《南货店》印尼文版,巴基斯坦方面的合作方费罗森集团(Ferozsons)是拥有127年历史、该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出版印刷发行集团。此外,在学术图书领域,我们与世界知名的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施普林格、麦克米伦和劳特利奇(Routledge)都开展了密切合作。

  二十一世纪社:从版权输出到资本运作

  ■刘凯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

  过去十年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走出去”工作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012~2015年是第一阶段,版权输出至东南亚及周边国家,输出作品印数少,版税收入低。

  2016~2020年是第二阶段,随着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消息传播到世界各国,海外出版对中国作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二十一世纪社输出到欧美的作品数量也快速增长,在亚洲合作的国家也拓展到南亚、西亚、中亚等地,《夏天》《孔子学堂》等作品海外版陆续实现重印。

  2021年至今是第三阶段,标志性的事件是2021年6月,二十一世纪社在克罗地亚设立首家海外子公司——熊猫出版社,专门出版与中国主题相关的图书,实现了从传统作品“走出去”向资本“走出去”的迈进。

  中国出版物品质不断提高,海外市场对中国出版物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十年前,与我社合作的大部分版代机构基本上是代理版权后引入中国,很少做版权输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版代公司新增版权输出业务,还有更多新的版代公司成立,其主要工作是对外推广中国作家及其作品,我们与这些公司共同搭建“走出去”的各种渠道和平台。

  图书落地海外后,海外出版社会为图书策划各种宣传活动,如美国麦克米伦集团在《夏天》英文版出版时,借美国书展之机,举办系列签售会、见面会等活动。《浮桥边的汤木》日文版和《腰门》马来西亚文版的出版社都将新书推荐给图书馆,这些书被列入图书馆给孩子的推荐书目;《恐龙快递》英文版书封登上美国《出版商周刊》杂志封面。

  我社至今已与来自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签订版权输出协议。在海外出版的作品不少由汉学家担任翻译,如《建座瓷窑送给你》英文版译者是青年汉学家雷思成,《一根绳子》《大风》瑞典文版译者是翻译过多部莫言作品的汉学家陈安娜,《鸟和冰山的故事》韩文版译者是资深翻译兼版权代理人申顺恒。

  《夏天》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插画家郁蓉合作的图画书作品,版权已输出至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10个国家。2018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上,美国麦克米伦少儿出版社CEO乔纳森·雅阁德(JonathanYaged)在与我社签署《夏天》英文版输出协议时表示:“以前中国出版社引进了我们出版的很多图书,现在到了我们引进中国作品的时候了”。时隔一年之后的2019年美国书展上,他和编辑策划了一系列宣传活动,请郁蓉到美国与图书馆馆员、销售人员及读者见面,让这部从中国引进的图画书迅速成为市场热点,这本书还得到《柯克斯书评》和《出版商周刊》等杂志的星级好评。

  我社与麦克米伦集团的合作以共同投资在北京设立合资公司开始,在合资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双方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的出版理念和图书产品,这也促成了《夏天》在美国的顺利出版。

  中少总社:发展逐步加速 国际合作升级

  ■马兴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十年来版权输出数量连年递增,从2012年的不到10项增至2022年的逾400项,版税收入增长翻番。版贸区域、合作伙伴数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出版社建立起合作关系,涵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美主流国家的知名少儿出版社。总体来看,我们的“走出去”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12年处于“探索期”。2002年,中少总社实现《唐诗300首》中国香港地区的版权输出;2012年,输出品种主要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镜花缘》《聊斋志异》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版权输出至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中少总社在此期间储备大量可供输出的书目。

  第二阶段,2013~2015年进入“成长期”。2013年,中少总社独立参加博洛尼亚童书展,拉开了中国展团在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大展宏图的序幕。从2014年始,中少总社成立国际合作部,负责版权贸易、国际展会和国际合作工作。依托强大的原创出版实力,中少总社逐步形成版权输出资源库,制作了英文的书讯书目。这一版权资源库延续至今不断更新,可供图书有1500种。中少总社此间版权输出以图画书、卡通动漫为主,也尝试中外合作出版模式,约请海内外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合作,推出《羽毛》《柠檬蝶》《我是花木兰》《香香甜甜腊八粥》等优秀图画书,在出版后均实现版权输出。

  第三阶段,2016~2020年跨入“快速发展期”。中少总社通过多种方式为少儿出版对外交流搭建平台与渠道,推动行业发展:承办2018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2019年第四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亚洲大洋洲地区会议等国际交流活动;入股人民天舟(北京)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完成对新西兰米莉茉莉少儿出版集团的股权收购,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版权输出规模化发展,累计输出版权2000余种,涉及主题出版、原创儿童文学、图画书、卡通动漫、科普、传统文化等多个板块。中少总社与遍及六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80家出版机构建立起出版合作,与54家欧美出版社建立起长期版权合作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的53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取得不菲的输出成果。

  第四阶段,2020年以来进入“持续发展期”。疫情以来,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等多形态输出日趋活跃。中少总社抓住契机,输出主题出版、科学绘本、图画书、文化百科等不同类别图书,输出国家和地区超过40个,授权语种超过20种。我们积极开拓新的合作方,先后输出《月亮说晚安》《老鼠嫁女》《我不!》《换妈妈》的纸、电、视频、有声书英文版版权,《从前,有一只象》互动动画书丹麦文版线上上架并发行至全球。此外,向新加坡输出10种儿童文学类有声书,向中国香港地区输出200多种电子书。

  中少总社还大胆创新国际出版合作模式,开启原创选题国际化路线。如中少总社自主策划,邀请全球畅销动物小说《猫武士》作者打造《熊猫勇士》。为帮助作者写好熊猫的故事,我们邀请主创团队从伦敦来到四川大熊猫保护中心采风,完成创作后2021年8月全球首发,授权10个语种及国际动漫改编权,双方强大的品牌力量和版权分销渠道为此助力良多。未来我们将更多把国际化选题纳入原创选题中。

  在与海外出版机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大家都是爱书之人,都想把好的童书推荐给更多人,虽然互不相识,但是好的插画和图书是打开交往大门的钥匙。这让我们在围绕童书的交流中,打破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认知隔阂,成为朋友,将优秀的童书推荐给对方国家的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面对面的交流最重要。但是,交流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产品,会讲故事,同时要根据对方出版社的特色和市场特点,抓住对方兴趣点,在短时间内捕捉、搜集产品信息并作有效推荐。

  接力社:海外获奖、销量、版税收入齐升

  ■白 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十八大以来,接力出版社不断提升原创作品质量,拓展国际出版合作模式,搭建高效、便捷的版权输出平台,让更多优质童书走出国门。在版权输出质量、数量及海外影响力等方面均大幅提升,大大增强了原创作品、作家在海外的知名度与接受度。接力社的“走出去”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12~2018年),接力社不断修炼内功,提升原创童书品质。接力社最初年输出版权量只有两位数,主要输出至越南、韩国、中国港澳台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从2012年起,接力社的原创图书逐渐被国际市场认可,《云朵一样的八哥》《不要和青蛙跳绳》《鄂温克的驼鹿》等作品相继获得各项国际大奖。自此,接力社每年版权输出保持稳定增长,至今已向34个国家和地区输出版权,不仅敲开了英、美、法、德、日等多个强势图书市场大门,还进入巴西、智利、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小众图书市场。

  第二阶段(2019~2021年),接力社进一步探索中外合作新路。我们组织中外作家、插画家共同策划创作童书,越来越多中国原创图画书和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受到海外市场高度认可。如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与俄罗斯插画家欧尼可夫合著的《永不停止的奔跑》,曹文轩与韩国著名插画家苏西·李合著的《雨露麻》获得2021年博洛尼亚童书展“最佳童书奖虚构类特别提名奖”。

  第三阶段(2015~2022年),通过成立海外分社、合作设奖、搭建区域化输出平台等方式加强区域化输出平台等方式加强区域内交流与合作,实现长期、持续、有效的版权输出。2015年以来,接力社先后设立埃及分社,创办“比安基国际文学奖”,创建接力—东盟少儿图书联盟,通过举办阅读论坛、版权交流、阅读推广等活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沟通与合作。2021年,接力社发布了“中国-东盟童书合作计划”,该计划启动后于2021年12月在7个国家以7种语言同步出版首批35种纸电图书。

  我国童书市场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到如今实现量质齐升,版权输出到更多国家和地区,海外获奖、销量及版税收入攀升,日益受到海外读者喜爱。十年间经历了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版权输出数量不断攀升。2012年以来,接力社向28个国家和地区输出1052种原创作品,较十八大前的2005~2011年输出数量增长近10倍。二是版权输出预付金有所增长。单本书版税预付金从以往不足1000美元,到现在增至2000~5000美元,《雨露麻》英文版更是经过欧美出版三巨头竞价,以3.5万美元售出。三是图书销量与版税收入不断增加。2021年接力社版税收入是2015年的2.5倍,这足以证明,我们输出的作品被更多海外读者接纳。四是版权输出区域不断扩大。接力社版权输出区域拓展至美、英、法、德、意等欧美发达国家。五是图书类型更加多元化。2012年之前,接力社输出类型主要是成人文学、家教育儿、儿童文学与少儿科普4类,现在主要输出图画书、儿童文学、少儿科普、家教育儿、人物传记、学习益智及中国传统文化类。六是海外传播力大幅提升。十年来接力社输出的原创图书中,有38种图书荣获国际奖项或入选国际荣誉书单。

  未来接力社在“走出去”方面将从五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提升原创策划能力。基于十年来出版的优秀图书资源,接力社将着重提升原创能力、创意策划能力,在做好本土市场的同时放眼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二是扩大输出区域,实现“由点到面、连面成片”的输出。接力社将努力挖掘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输出潜力、合作潜力,实现通过一家出版社辐射到一个市场,再从一个市场辐射到周边整个区域的效果。如在南美洲,我们与智利可持续星球出版社长期合作,推出智利青少年读者喜欢的童书,今后将寻找更多智利出版社或南美洲西语区出版机构,实现更多合作。三是重视海外传播,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化。接力社将更重视输出图书的海外传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中国图书在海外的曝光度,提高中国原创精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与认可度。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实现多元化、本土化的版权运营。接力社未来将依托海外分社、文学奖项及中外图书联盟,不断扩大各平台在不同地区与市场的影响力,实现更加高效、充分、深入的合作。同时我们将通过市场调研摸清不同市场的特色及市场规律,争取实现更多元化的新型合作,做好海外的本土化版权运营。五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更加顺畅、互信的对话。接力社建立了有国际视野的版贸团队,8名成员均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外语系,精通多国语言并具备优秀的交流能力,我们着力培养版贸人员对图书、出版、市场、文化的理解,以及推介图书、沟通谈判的能力,鼓励员工勇于开拓,不断推动原创图书的海外传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行业协会
   第0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集团
   第0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0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0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0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特别推荐
   第0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集团
   第0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集团
   第1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1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1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1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专版
   第1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2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2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2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2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2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2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2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2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2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印记
   第2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出版社
   第3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产业产品
   第3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3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专版
   第3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产业产品
   第3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融合发展
   第4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4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融合发展
   第4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
   第4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4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5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
   第5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
   第5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5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5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5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5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
   第5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全民阅读
   第5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5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6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6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6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全民阅读
   第6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6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6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发行集团
   第6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6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6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发行集团
   第69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发行集团
   第7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71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发行集团·资讯
   第72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第73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74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图书电商
   第75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民营书店
   第76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77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优案推介
   第78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专版
   第80版:非凡十年·出版印记/广告
● 标志性事件
中国出版“走出去”十年成长记
中国图书商报非凡十年·出版印记/中外交流56中国出版“走出去”十年成长记 2022-10-11 2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