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 孙功进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是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分两批回流的战国竹书。2001年至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9册,合71篇(包括5种重篇)。上博竹书的多数篇目属于子书和经书性质,思想含量和学术价值很高。20多年来上博楚竹书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竹书的思想研究相对薄弱,对竹书思想内涵的揭示不充分,对竹书的综合性研究不够。此外,竹书文本的整理如简序、释文和注释等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总结、补充和修正。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丁四新主撰的《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是丁四新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博楚竹书儒道哲学文献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共900多页、约75万字,上编“思想研究”和下编“竹书注译”是该书的两大主体内容,上编包括11章,约45万字,下编包括24篇竹书的注译,约30万字。
《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首次以“哲学文献”的名义将上博竹书的相关文献集合在一起,提供了竹书研究论著的范例。
二是“思想研究”部分采取了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两种形式,个案研究以对《恒先》的研究最突出,综合研究主要体现为对孔子类竹书和儒家政论类竹书的研究,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并重是“思想研究”部分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是“思想研究”部分对上博竹书哲学文献的思想做了全面、深入的揭示:前三章分别论述了《孔子诗论》《性情论》和《容成氏》的思想。强调孔子解诗注重德性内涵;《性情论》的“性”含有“善”的基质,其心性学说与《中庸》更近缘;《容成氏》显示,从贤贤相禅到父子相继的转变,很可能是“贤”所包含的“才能”力量最终超过“道德”力量的结果。第四、第五章分别论述了孔子类竹书和儒家政论类竹书的思想。指出孔子类竹书可能是编纂《论语》的材料,或是《论语》的另一抄本;儒家政论类竹书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天下人,“仁”是为政治国的根本价值原则。第六章至第九章是对道家类竹书哲学思想的论述。指出《恒先》的宇宙生成论分为三重,其哲学基调是气论,《恒先》的“或”是“或物”“某物”之义,浑天说的部分理论要素和特征与《太一生水》《恒先》两篇存在关联;《凡物流形》思考了形物世界统一的本原及其生命根源问题,还论述了“察一”“得一”“守一”的功夫论。第十、十一章论述了《参德》和《鬼神之明》的思想。指出《参德》主张人君以“无思”之德与天时、地财和人力相参,《参德》篇综合了阴阳家、儒家、农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鬼神之明》所持鬼神观与《墨子》的鬼神观有根本区别。
四是该书的“竹书注译”部分也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该部分由“简介”“原文”“注释”“今译”“思想”组成,“原文”尽量采用通行字,注释简明扼要,在可靠的基础上注重可读性。
《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以其思想研究的深刻性、系统性和竹书注译文本的严谨性、可读性,实现了近20年来上博竹书哲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的新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上看,该书是学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上博竹书哲学文献及其思想的著作。二是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一个严谨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此点在“思想研究”部分尤为突出,本部分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以二重文献即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比较、分析的方法为框架,并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指向思想分析这一根本方法的运用,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多种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使该书超越了单纯的文献研究或思想研究的局限性。三是“思想研究”部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此前的研究。本部分研究的广度不仅体现在所涉竹书的数量上,也体现为学术史梳理对已有成果的网罗殆尽,还体现为将某一竹书或某类竹书置于一个相关的文献集群乃至先秦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把握;就研究深度而言,本部分不仅对构成单篇竹书思想单元的概念做出准确、透彻的揭示,也对竹书的思想层次和整体意涵做出了阐述;这些决定了思想研究部分的高水准。四是“思想研究”部分在研究结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对先秦哲学中的一些疑难和空白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回答。这些创新性观点论证严谨、细密、平允,显示了丁四新教授非凡的学术功力。五是该书的“竹书注译”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上博竹书哲学文献读本,架起了一座简帛文献和中国哲学之间的桥梁。
总之,《上博楚竹书哲学文献研究》材料翔实、考证谨密,新见迭出,是上博楚竹书研究领域的重量级成果,其在上博竹书哲学文献整理和思想研究上的重要突破,给我们呈现了最新的竹书哲学文献读本和一些此前未知的战国儒道思想的重要样态,其对上博竹书研究和先秦哲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和推动、引领之功,将在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