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阅历 1997年3月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日常负责常规发行渠道管理、图书销售、经营风险管理、图书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工作。
发行创新 全面了解图书新媒体业务、双向选择匹配产品和渠道、尝试重塑发行链条以及保持创新意识。
根据新媒体业务特点,对产品和渠道双向选择匹配。孙炳恒从事发行工作20余年,是一名坚持不断精进自身业务水平的发行老兵。2023年是发行工作不容乐观的一年,时代的发展对发行人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面对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和数字化转型,孙炳恒深知,必须从传统发行模式中跳出来,紧跟新媒体营销步伐,不仅要在老业务上守成,更要在新业务上出新。
渠道的变化在他眼里是一个良好的转变契机,他学习互联网营销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渠道,长期在市场一线深耕沉淀。认真、负责、积极热忱的心态让他少有畏难情绪,多年养成的开放式学习习惯让他培养了更加多元的发行工作能力,不仅不掉队,反而淬炼出更加优秀的自己。他根据新媒体业务特点,对产品和渠道双向选择匹配,分析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画像和阅读习惯,选择适合在该平台推广的图书品种和类型,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推广手段,不断优化产品和渠道的匹配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升整体业务效益。
防患未然,不打无准备之仗。发行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每个环节都需要发行人员行之有方、积极落实。以图书馆馆配业务为例,馆配一直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业务重点之一,它不仅契合着大学社自身的品牌、产品特点,也是社内优质的业务模式之一。面对这样的市场方向,孙炳恒将馆配定位于战略级别工作,充分重视应对。在获悉2023年10月于贵阳举办2023全国图书现采会之时,他马上启动相关业务准备工作。“很多业务工作都是需要提前准备,及时落地执行,才能有收获的可能。”
在社内,孙炳恒一方面及时和各个分社编辑同事沟通,反馈具体现采品类和数据信息需求、时效要求,千方百计地让内部攥成一个统一行动的拳头,实现力度最大化;另一方面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及时了解可供品类具体信息,加印备货周期和及时准备专业的馆配数据资源。
在社外,他密切关注馆配渠道的信息共享,及时服务好两者共同的图书馆客户群体,为渠道及时提供数据信息资源,做好渠道弹药库。同时,进一步加大与图书馆终端客户的直接推介沟通力度,将多年开拓积累下来的终端资源进一步激活。
根据新媒体业务特点,对产品和渠道双向选择匹配。孙炳恒尝试用新媒体模式来重塑发行链条。他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关注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动态,深入研究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模式和特点,了解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关注新媒体图书市场的最新动态成为了他的日常习惯,以便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策略,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图书发行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此外,他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
图书发行业务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孙炳恒总结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业务风格和特色。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其他行业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尝试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手段,为图书发行业务注入新的活力,孙炳恒不仅如此说,也如此做。(张绮月 采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