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乡村振兴 赣南 民歌
○李炳银
在这个万物复苏勃发的时候,读到凌翼的长篇报告文学《赣红谣》,有机会深入多样地感知原赣南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在脱贫致富、步入小康路、迈上乡村振兴征程的许多消息,非常地令人欣慰和高兴。
2011年2月,有媒体向中央反映赣南苏区严峻的贫困情景,提出“赣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需要特殊地对待解决。此一反映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立即作出批示,责令民政部专门派出调查组。此后中央领导及习近平同志又数次关注,七次重要批示,设法系统消除赣南的贫穷问题。由此,掀开了赣南振兴的帷幕,赣南的历史性变化翻开了新的篇章。
凌翼的长篇报告文学《赣红谣》,就是这个新篇章的文学艺术描绘和抒写,让赣南过去与今天的社会乡村面貌在这咏唱中艺术形象地展现出来。
为了撰写这部报告文学,凌翼在长达7年的时空,先后8次踏入赣南十八县(市、区),两万五千公里地行走,书写采访笔记几十万字。现场深入与当面的田野人物调查,使他的《赣红谣》在纵向历史生活存在深入和横向现实情景人物展开两个方面,都有丰盈的表达。
凌翼的《赣红谣》,不光是革命斗争史的再叙述,而是更多注重新时代,这块红土地上的人们,告别贫穷转向富裕的复苏勃发情形。这种在线性历史贯穿下的横向现实画面内容的更多展开,正是《赣红谣》的着力点和现实意义价值所在。伴随着凌翼欢欣激情的笔墨,我们如同现场地看到寻乌县留车村驻村书记雍鑫,学习毛泽东主席当年的“寻乌调查”作风,以深入调查为武器,放下身段,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村民心中的“用心书记”。他带领村民种植百香果、办厂开展金鸡养殖,改造村容村貌,协调吸引6.6亿资金办产业吸纳群众就业增收,使留车村较快摆脱贫困,走向振兴。像这样的驻村书记还有高布村的吉志雄、菖蒲村的田信国等。在一种良好制度的规约下,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观念产业和经营手段更新,渐渐地劳动致富。
在凌翼真实动情笔墨的描绘下,赣南各地,在继往迎新的过程中,真是妙招迭出,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百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是在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展开,在变化,在推进。
《赣红谣》如同一册赣南历史现实的歌谣脚本。历史部分深沉悲壮,现实部分由惆怅到昂扬激动,充满了浓浓的真情和欢欣。在这些富有创造和智慧行动的文字描绘中,赣南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中焕发出来的激情、合作及行动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情,都被凌翼带有一定诗意地挖掘和表现出来了。
凌翼的作品,将赣南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丰富社会人生所发生的巨变,作为题材表达内容。这个书写对象深邃博大和纷呈多样,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整体性和丰富性,这对作者是个很大考验。现在的《赣红谣》,作者似乎是一种在历史和现实的行走两条线上运行延续,又多在鲜活的现实动态行动中展开结构。虽然有到处开花,色彩形式丰盈的分散状态感,但在围绕乡村振兴故事人物这个主题表达上,还是具有凝练黏合的特性。作者时常在历史现实的社会人生信息中叙述背景,在不同现今人物故事中呈现主题。所以,每一个作品篇章,尽管故事不同,人物各异,但都可以独立成章,同时,又都辐辏于乡村振兴新成果这个主题方向。比较好地完成了整体性和丰富性的统一。
报告文学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现实个性的文学表达。凌翼显然是很明白这个要求的。他能够选择赣南新变这个题材本身,就说明他对这个现实对象的关注和兴趣。这是文学对赣南社会生活感应的表现,也是报告文学深入社会人生厚土努力耕耘的良好表现。《赣红谣》在面对赣南新版面貌的时候,采取了尽量客观呈现的手段,把生活故事和人物直观真实地推向读者,使对象本身生成力量去感动读者。同时,又有意识地抓住赣南群众喜好民歌表达这样的爱好,把群众真诚的民歌演唱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叙述当中,让不少地方产生了叙述语言起伏跌宕与生动活泼的特点。
凌翼用《赣红谣》这样深情动心的作品,回报赣南这块曾经英雄苦难的土地,表现了作者的价值良知选择,责任担当精神。这是同很多疏远广大群众命运疾苦,打着自我营造所谓“高等”文学的作家作品完全不同的路数。我肯定推广凌翼这样的作家和文学写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