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产业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叙事

  ■钦林威(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本文主要从“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简要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源头基础,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其自有的发展要素自成逻辑体系,不仅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是对旧有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扬弃。出版业要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传播的话语叙事体系。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应运而生

  1979年,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凸显,借鉴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显现,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明显的阻碍,迫切需要对过往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倒逼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逐渐回归到中国实际国情本身。

  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的命题是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再追求高指标,而是回到人民生活的本身,侧重于人民生活富裕的程度。“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提出,逐步打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路,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国际事件,给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危急关头,党中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东欧模式,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系列新的决策出台,对系列问题的回答,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持续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并首次把生态环境改善纳入发展范围。党的十七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四位一体”的布局在新的发展阶段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之必然要求和逻辑诉求。

  历史形态下“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探索

  “现代化”概念肇始于西方,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模式形态下实现的。中国对现代化的追寻和探索,是在漫长的实践摸索中形成的,既有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扬弃和超越,也有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更有对中国旧有道路的总结与发展。

  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追寻痕迹与中国式的现代化形成的土壤和必然——1840年之于中国,不仅是历史时间的刻度,更是国家发展的命运改写。与其说西方国家用“船坚炮利”强迫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不如说是西方国家用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撕开了中国陈旧的发展道路和观念。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内生发展道路,在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遭遇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选择。

  西方国家“船坚炮利”的侵入,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意识和思维,开始思考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也有史学家提出,“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国人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但囿于意识思想和社会发展实际的限制,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成为主流的探索。无论是全盘西化还是部分照搬,甚至到文化层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讨论,都没有改变“封建底色”。

  学者李宗桂认为,洋务运动、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深层文化意义上都属于中华民族对现代化探索的范畴。近代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探索的失败,打破了国人对西方物质文明的既有看法,让国人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并不能挽救中国,没有民族的独立,现代化道路的追寻就没有根基。

  直至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在根本的层面,决定了追求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和本质——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哲学叙事分析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中国式的现代化追寻,文化的底蕴影响体现在其对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追寻,成功规避了西方现代化的陷阱和现代性问题,没有须臾离开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创新和创造。

  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不衰,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和积淀。可以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孕育于中华文化土壤,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以鲜明的特色,推动人类文明迈入新的形态。

  其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追寻的文化底色。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长期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种植,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向内而生”“天人合一”的内敛特征。同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充满辩证的文化思考,也给予了现代化路径的自然和谐、和平共处的理念关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彰显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影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样的思想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相契合,不仅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找到了文化源头,也是创新、创造的根本。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指向、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自有逻辑的超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描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点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和自有逻辑体系,在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唯一性”同时,也超越了其历史局限,彰显出强大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指向。

  从目前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来看,西方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现代化道路是百年来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将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着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着眼“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文明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自有逻辑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超越。首先,资本主义以物的形式规定生产关系,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其次,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公平缺位等导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和根本问题越发严重;再者,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深化,各种拜物教加剧了单向度社会的形成。与之相对的,中国则是积极引导规制资本的发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和市场对发展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进而实现生产力和物质基础的快速发展和积累,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之间关系对立,打破了西方以资本至上逻辑的现代化原则,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实现了发展模式上的超越,以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世界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对旧有道路的超越。中国共产党人果断选择摆脱苏联教条式的现代化老路,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实现了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构想的全新突破。回望百年多的历史,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自身富有生命力的逻辑体系,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构建了和谐平等、共同富裕的社会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独特的成功发展模式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为出版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出版业作为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应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树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版话语体系。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

  首先,我们要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出版话语体系,推动学术和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切实行使好出版文化企业的责任担当,打造主题出版的精品力作。

  其次,我们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抓好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再次,我们要做好内容管理,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精心做好图书选题策划,以精品内容回答时代之问,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同时加快融入技术的迭代革新,推动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叙事体系。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定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视点
   第03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出版集团
   第04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出版集团
   第05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06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出版集团
   第07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发行集团
   第08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09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10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发行集团
   第11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发行集团
   第12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13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优案推介
   第14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发行集团
   第15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深度访谈
   第16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优案推介
   第17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专题
   第18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中外交流
   第19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中外交流
   第20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21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22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作家专访
   第23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资讯
   第24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优案推介
   第25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广告
   第26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数博会
   第27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数博会
   第28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产业观察
   第29版:出版报道
   第30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31版: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社长总编辑荐书
   第32版:综合
   第33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34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35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36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广告
   第37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广告
   第38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39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40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广告
   第41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广告
   第42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43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44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45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
   第46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优案推介
   第47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精品精荐
   第48版:武汉书展暨第19届华中图书交易会专刊·广告
   第49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0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1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2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3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4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5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6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7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8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59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0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1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2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3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4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5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6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7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8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69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70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71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72版:法兰克福英文专刊
   第73版:中缝
   第74版:中缝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叙事
广告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礼赞新中国 书写新华章·产业观察28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叙事 2024-09-27 2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