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聂慧超
出版融合,这个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名词,成为近年来刺激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传播技术、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发生深刻变化,出版传媒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出版这一古老的行业“变幻”出各种各样的新业态。这场变革,经历了质疑迷茫、理性认知和积极探索的过程,而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则真正成为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传播领域演变趋势,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广大出版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一系列融合出版精品力作,使出版融合由“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这十年,政策引领加速跑
政策强则行业强。这十年,一系列有关融合出版政策的出台,为推进出版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为出版业如何推动融合发展、推动什么样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0年9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首部数字出版相关政策《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4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首个数字出版专项规划。2013年8月,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思想,媒体融合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2015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要求“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出版单位要将出版融合发展列入行业和单位‘十三五’规划等重大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突出融合发展战略,直接以“深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取得新突破”作为数字化部分总标题,同时提出“把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作为关系行业生存发展的战略工程”。自此,融合发展理念基本确立,并成为行业深刻共识。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战略谋划层面在出版融合中加入“深度”二字,既是对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持续加强媒体融合力度、广度与深度的强调与切盼,为出版融合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对标“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强调“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为重要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示范样本,引导带动全行业深化认识、提高站位,主动推进、系统谋划,形成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和有效行动”。这一年,出版业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2022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做好出版物数字版样本缴送工作的通知中,强调2022年2月启动出版物数字版样本的线下缴送,2023年1月启动出版物数字版样本的在线缴送,鼓励出版单位对未数字化且有存藏价值的历史出版物开展数字化工作。
2022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全面安排,把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出版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
出版融合如何借助数字经济的东风实现更好的发展,一直值得探索。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创新,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这一信号为出版融合实践带来更多思路与启示。
吃透精神方能落到实处,这十年,出版融合相关政策呈现出全面性、分层次、分阶段的特点——从出版传播渠道的融合,到出版内容、产品与功能的融合,再到出版机构、组织、业态的整体融合,深度化动态化推动出版融合发展。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也相当可观,第十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发布的《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11781.67亿元,呈现出我国出版融合事业加速跑的活力状态。
这十年,技术迭代添助力
出版深度融合从根本上说,是以数字出版技术为内驱力的介质、形式、组织、战略的整合。《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壮大数字出版产业,实施数字化战略,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出版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大力提升行业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系统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壮大出版发展新引擎。这十年,随着出版融合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出版机构逐步实现以技术推动出版生产能力、创新水平、资源管理、服务质量、业态模式、盈利模式、版权保护与开发、社会效益等同步提升。
在当前媒体融合跨步发展的背景下,出版机构为了推动出版前沿技术和成熟技术赋能出版全产业链,积极顺应数字时代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与此同时,加大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AR/VR等技术手段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围绕优质IP合理开发数字图书、在线教育、知识服务、虚拟图书馆、线上读书会、网络视听节目等业务,并积极利用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两微一抖”等线上平台,进一步打通线下线上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出版融合规范标准日趋完善。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子书系列标准、版权工程系列标准、学术出版系列标准等与出版产品相关的标准制定以及实施活动上;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24项标准、CNONIX国家标准应用示范工作项目标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各项标准和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各项标准的制定以及应用上。相关标准规范有助于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出版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为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这十年,重大项目强动力
出版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出版系统的整体性、持续性与科学性。重大项目的实施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十年来,出版业持续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出版战略,以专业化、规范化、原创化、市场化为原则,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项目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保证重大出版项目的顺利实施,形成了“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良性滚动发展格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出版业融合发展及数字化转型专家研讨会上曾表示:“国家新闻出版署通过出版融合实验室、出版融合示范工程、数字出版精品遴选、科技与文化融合基地建设等推动出版业融合的部署,不断推进出版业和科技融合,向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
2016年5月,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同年12月, 在200多家申报单位中确定了58家单位共同组建20个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围绕出版融合发展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和重大发展方向开展集智攻关,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
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正式启动,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造示范样本,有力发挥了对出版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2022年该工程进一步拓展扩容,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的实施,促使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矩阵完整构建,有力推动出版业提升融合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如2021年度入选项目——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暨法宣在线研发的《民法典进万家万企法治宝典》图书及配套民法通APP,实现传统普法纸书与数字媒体的平滑联接,成为各地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活动的良好载体。人民大学出版社产品自2019年起已是连续3届入选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申报和实施国家级出版项目是一项长期、严谨、规范的工程。出版单位以实施重大出版项目为契机,凝练内功,深抓发展,在项目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注重项目的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在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推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内容整合能力,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重塑出版流程,调整业务布局,丰富产品形态,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为了彰显融合发展成果,提高数字出版的站位,国家机关、地方省份、以及媒体单位纷纷开展出版融合优秀图书案例征集活动,通过征集、遴选、推介一批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更好地引领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这十年,人才培养增活力
人才培养机制是出版机构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和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出版业积极推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国家职称制度改革同频共振。
这十年,出版人才考核评定机制逐步健全,尤其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出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对出版行业职称评审、职业资格管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并推出国内数字出版的第一个职称序列——数字编辑职称。2017年全国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将数字编审、数字副编审列入其中,为数字出版的正副高级职称评审建立了通道。2021年,人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畅通在出版单位中从事融合出版、版权运营等业务的人员。今年,河南省等地方省份重新修订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提出就业绩成果中涉及的工作量、获奖情况等提出具体量化标准,引导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提出,对入选的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在行业培训、课题调研、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平台和资源支持,在相关人才评选评优中予以重点推荐,并推动优秀人才所在单位出台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为尊重创新人才、凝聚创新智慧、培育创新动能提供了良好行业氛围。
这十年,内容建设显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出版业的走向,而内容建设是出版实现质效双增的内在要求。这十年,出版机构将出版内容优势切实转化为融合发展优势,围绕“出版+”“文化+”,走向了业务多元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回顾这十年,出版机构融合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内容资源数字化,对拥有数字版权的纸质图书进行电子书、有声书、微课、AR图书的开发,及数字产品分发渠道的拓展。二是搭建数字出版平台,以海量授权的数字版权内容为基础,规模化、品牌化运营的平台为载体,实现数字融合出版板块多点开花,知识服务、跨界融合、平台建设亮点纷呈。三是加强全媒体产业链建设,打通前后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一体化的商业模式运营。为响应中宣部《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版机构持续把握数字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新型阅读需求,探索新的阅读服务供给模式。
从出版集团的实践路径来看,这十年,出版集团无一例外地强调自身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明晰阶段性发展目标和系统化顶层设计。多数地方出版集团旗下各出版单位融合出版产品众多且技术架构、形态各异,应用范围涉及阅读服务、数字教育、专业服务、知识服务等业务领域。辽宁出版集团提出出版融合发展的“五融”战略,即信息化的“融出版”、数字化的“融资产”、 转型运营的“融发行”、标准化的“融管理”、组织化的“融团队”,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20个“里程碑”任务。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出台了集团的《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中心,两模块、三商愿景”的出版融合发展基本思路。皖新传媒通过直接投资并购、资产证券化项目、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等方式,加速布局了“沪江教育”“喜马拉雅”等新业态新渠道,将金融资本融合发展作为集团产业成长的战略引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江西出版传媒集团等均积极布局新媒体业务,青岛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成立数字出版基地、专门的技术公司进行出版融合技术研发,从而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数字化、销售网络化。
从产品内容建设来看,这十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有声读物、《习近平用典》系列融媒体出版物、温故知“疫”——中医古今抗疫专题知识服务平台、方舱之声——抗“疫”立体数字出版平台等一系列主流媒体出版物,有效提升了主题出版的传播效能。在少儿科普类、教育类和绘本类等图书出版领域,新兴技术也得到了初步应用,“国防教育AR动漫书系”、《环球少年地理》等融合出版物收获良好的市场反馈。专业社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致力于建构起内容增值、产品增效的文化产业体系。人民卫生出版社针对不同阶段的医学教材开发了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慕课等数字出版产品,实现纸数同步,医学教材出版的精准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单个数据库产品向数据库产品集群,再到专业学术传播平台,实现特色学术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22年1月起组织实施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16家机构入选2022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等一批机构以出版融合发展作为明确的研究重点,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一定的学术积累、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开展高端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
这十年,出版单位的IP运营和跨界融合理念也更加深入,着力推进优质内容以多元产品形态和版权形式呈现,将出版、科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向游戏、影视、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数字藏品等领域延伸,开拓融合发展路径。其中,“出版+文创”成为这十年非常突出的融合发展特色形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6月创办朝花夕拾文创咖啡供销社,融创设计破圈优化,抢占营销先机。随着出版融合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出版平台的经营收益、版权运营收益、衍生品开发收益、出版服务收益等成为融合出版的重要收入来源。
这十年,产业融通聚合力
构建产业链融通新生态是出版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这十年,出版业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以共享、共建、共创为底色,通过发挥集聚效应、拓展综合服务,持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既实现出版产业的整体性升级,又促进整个产业的效率提升。
诸多出版机构主动把握出版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以优质内容为支点,探索跨产业、跨区域、跨平台合作,努力实现基于自有品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字节跳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学专题片《文学大家说》,将出版社自身的优质作者资源与多元化传播渠道、规模化的用户群体有效对接,实现价值释放与增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小红书合作发起“后海北岸·学人计划”,为优质内容构建高效化的传播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华为在内的多家技术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并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通过共建实训资源,推进人工智能与行业的融合落地。中南传媒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国产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转型工作。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AR/VR等新技术领域,双方将在中南传媒数智化转型、中南传媒马栏山智慧园区建设、人工智能出版实验室、出版新基建项目和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与腾讯课堂,以及中信出版红披风与内容营销服务平台菠萝圈儿,分别探索推进传统出版与在线教育的良性融合发展,是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四川人民出版社联手成都网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文旅+科技”融合产品,推出“成都有声旅游护照”。
十年来,出版业积极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向“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坚实迈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出版融合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愈发走深走实,进入全面提质增效的关键发展时期,这将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动态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快”和“纵深”依旧是接下来出版机构融合发展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