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征程中,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经济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并列入中宣部2022年重点主题出版物的《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对新时代十年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及历史进程与伟大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阐释。
该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注重把握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注重立足中国国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突出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
例如,该书不仅较为系统梳理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逻辑,还强调了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较为深入地讨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建设、党对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战略部署、加强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统筹领导以及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等问题。通过对党在经济工作中领导作用的分析,超越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的讨论,凸显了经济发展中的“中国特色”。
又例如,对党领导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积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创新完善、中长期规划效能不断提升等重大问题,该书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较好展现了有为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突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对这些重大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提炼和总结。
例如,该书对于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重点对“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城市群都市圈的新进展、区域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新探索、新举措也进行了分析。
又例如,该书还立足在信息时代,对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意义重大。该书注重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数字政府的新突破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进展,对信息时代,以数字政府为抓手,落实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于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梳理,向读者更好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这十年的历史性成就。
第三,注重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统一。《中国经济这十年(2012-2022)》在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注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成就的过程中,既有严谨的理论与细致的数据,也有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在把握大众阅读偏好和理解能力基础上,将这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更有效地传播和弘扬开来。
例如,该书既较为深入地对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加以理论分析,又注重区域合作、区域互助机制、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等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相关区域合作、互助与利益补偿机制“解剖麻雀式”的个案分析,向读者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与新成就。
又例如,在阐释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时,也注重从广东清远国内首笔“畜禽活体抵押贷款”的微观个案角度,讨论了新技术、新模式对打破城乡之间要素配置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案例讨论,避免了理论阐释与数据解读的枯燥,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与通俗型,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伟大历史性成就。
总之,该书内容严谨、语言平实、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做到了历史与逻辑一致,它不仅是一部严肃的经济史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大众理论读物,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了解新时代经济、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