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黄贤金(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采访人:张馨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学风传承行动等活动,传播教育家思想、展现教育家风貌”。南京大学图书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弘扬教育家精神,厚植“大先生”文化,将教育家思想与阅读推广、图书馆发展结合,不断走深走实。商报专访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一探南京大学如何通过图书馆这一平台实现教育家精神的传播与文化育人。
厚植“大先生”文化
□请您谈谈对《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理解,以及它对于高校图书馆意味着什么?
■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家精神、教育家风貌对于大学文化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大先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应该“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这里所说的“大先生”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的生产者,还是知识的传授者。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每位学者的成长都与图书馆存在必然的联系,尤其是“大先生”的成长。有的是从图书馆借书、阅读对其成长的推动,有的是从藏书、阅读史揭示“大先生”的成长,有的是从“大先生”有关图书馆的经历得到验证。因此,知识的作用使得“大先生”成长与图书馆存在内在的关联。可以说,弘扬“大先生”文化就是在弘扬教育家精神。
图书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3种方式展现了其对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南京图书馆及江南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众多为人所熟知的大家,像缪荃孙、柳诒徵、蒋复璁、贺昌群、汪长炳,为南京图书馆作出的不朽功绩永载史册;还有陈庆年、范希曾、岳良木、屈万里、钟静夫、彭道真、钱海岳、钱锺书、叶恭绰,都是图书馆人的前辈和榜样;还有热心读者,鲁迅、蔡元培、胡适、顾颉刚、黄宾虹、徐悲鸿、姚名达、蔡尚思、罗尔纲、唐圭璋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些学者也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类社会的阅读发展过程,也是知识传授、知识生产的过程。因此,图书馆文化育人品牌的形成,无论在文献资源的传承方面,还是在弘扬学术精神、营造优良学术作风、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外,图书馆或者书房也是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还对在校师生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尤其是图书馆有关新兴学科以及学科发展新趋势等方面的著作,不仅可以对科技进步或学科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师生专业方向的选择及调整也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南京大学图书馆是如何结合“大先生”文化来实践这一文件精神的?
■“大先生”是载入史册的知识生产者,是思想灯塔的教育家,在精神和学术上都引领着文化传播以及科研创新。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都对“大先生”具有高度的学术认同、文化认同、精神认同。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推广所收藏的“大先生”的知识财富,更要宣传“大先生”对于知识生产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为此,也需要探讨有利于“大先生”文化弘扬的图书馆发展机制。
一是书院馆员制度的引领效应。为积极支撑南京大学书院式的大类人才培养建设模式,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了“1+2+N”的书院馆员制度。“1”即一位馆领导为对应书院的责任馆员,“2”即两位专业馆员为书院专职馆员,“N”即书院所对应的院系分馆或资料室的若干个馆员,为书院“大先生”展、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提供服务。书院馆员制度的建设,也对馆员人才队伍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等图书馆中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是馆员责任的激发与重塑。“大先生”精神,尤其是师生对于“大先生”展的反响,也进一步激励馆员及图书馆开展协同育人的责任。近年来,有关馆员密切加强与各单位的合作,通过上书房行走展、名人手迹展等特色展,不断发挥立德树人的阵地作用;通过新生入馆教育、励学微课等文献资源利用课程,不断增强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的功能;通过经典阅读、新书推荐、对话南大先生等阅读推广活动,不断使全民阅读在南大走深走实;通过蔡伦造纸DIY、瓦当传拓、活字印刷等特色主题活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积极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建设。
三是优化先生空间馆藏格局。先生手泽不仅是数字化时代难得的知识享受,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围绕图书馆先生空间打造,积极开展南大先生手泽收集。包括通过建立学术、教育名家图书馆,推进先生手泽征集;通过加强院系合作,推进有关学术手稿收集;通过加强与校友会合作,广泛征集书稿、书信、手札等各类手泽。先生空间不仅是图书馆重要的文化教育空间,也是发挥图书馆知识灯塔作用,服务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化教育空间。为此,面向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不断彰显“大先生”的知识力量、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
多功能文化育人
□您提到过“四全文化育人”新机制,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种机制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南京大学图书馆有哪些创新做法?
■图书馆作为学生全学习周期的空间,应该通过直接的、间接的、辅助的等多功能文化育人方式,构建全过程文化感染育人、全学年文化熏陶育人、全覆盖文化教化育人、全时空文化塑造育人的文化育人新机制。
一是全过程文化传播感染育人。根据《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图书馆需要围绕科学家、教育家、“大先生”先贤等进行其学术精神、学术素养、学术引导、学术实践的传播与弘扬,从而通过全学习周期的文化传播感染人。主要包括革命人物的精神传承、“大先生”文化传承以及当代教育家精神传承。其中,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7个书院通过举办陶行知、程开甲、邹秉文等“大先生”展览系列活动,积极发挥“大先生”作为知识生产者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对大学的热爱与认同,从而积极营造书香校园,不断促进文化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全学年文化熏陶育人。文化育人中的图书馆就是以学生用户需求为根本,以文化赋能构建与学生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为此,现代大学教育中要实现全学年的新时代文化熏陶育人,就需要基于学生用户关系这一中心纽带,发挥融媒体优势,凭借高校图书馆文化知识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营销。主要做法包括全学年跨校区的校园文化育人、全学年的数字记忆文化育人、全学年的阅读推广文化育人。
在全学年跨校区的校园文化育人方面,南京大学图书馆为配合鼓楼、仙林、浦口及苏州校区4校区办学,于2022年在广泛征求各校区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原创手绘IP“NJU四小只”。即:以书为原型,根据四校区不同馆藏特色作拟人化设计,并在迎新季面向新生营销,2023年收获微信公众号“10万+”阅读量,增强了不同校区同学对于所在校区以及整体校园文化的认同。
在全学年的阅读推广文化育人方面,南京大学打造了包括开学季、南大读书节、4·23读书日及毕业季等于一体的全年无休读书活动。
三是全覆盖文化教化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要融入我国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机制有三个。第一,主导式文化教化育人。南京大学图书馆于2022年面向全校同学开设了“传统印刷装帧体验与文化传承”劳动教育课程,让大学生直接参与修复一本古籍的书影、拆线、编号、清洗等20余道工序,让其更深刻地理解古籍保护及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第二,数字式文化教化育人。江苏省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主要高校建立了江苏古籍典藏数据库,打破了古籍保护或活化的“孤岛效应”,推进了共建共享的古籍数字化应用。第三,融合式文化教化育人。将古籍活化与教学、科研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是融合式文化教化育人的重要内涵。
四是全时空文化塑造育人。图书馆需要适应人类社会文化转型的规律及需求,结合全球化乃至所在高校发展变迁、文化手稿展、馆员素养提升等开展全时空文化塑造育人。包括基于高校百年学术传承的学术精神、优秀文化传承的文化塑造育人。202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博物馆、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单位,遴选出200余种极具特色的善本,举办“册府千华·南雍撷珍——南京大学藏古籍菁华展暨中国古代套色版画特展”,展品有来自敦煌石室的唐代写经、稀如星凤的宋版元版、多姿多彩的明清版刻,还有南大特有的孤本秘籍、先贤手泽,珍善并陈,满目琳琅,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感染力,也引导相关学科及教师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育人的教学实践。
此外,还需基于学术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能力提升的全时空文化育人馆员队伍建设。为此,同方知网联合南京大学图书馆围绕馆员“信息素养、学术素养、文化素养”提升,策划了面向全国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线上培训,以深度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及服务效能,全面支撑高校图书馆全时空文化育人。
“大先生”精神的传承
□您是始终强调“大先生”精神、“大先生”文化,这一精神对现在有怎样的价值?
■“大先生”是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为此,南京大学图书馆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在知识服务中的融合发展,结合南京大学新生学院7个书院,积极开展“大先生”展。2022年以来,业已圆满完成郭秉文、陶行知、吴有训、戴安邦、顾毓琇、程开甲、吴健雄7位“大先生”的首展,近万名师生参观展览。
通过“大先生”展,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例如,戴安邦先生奉行的格言就是“立身首要是品德,人生价值在奉献”。他一生治学严谨,务实创新,堪为师生学习的典范,尤其是其于1991年5月就提出的“全面科学教育观”,对于推进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展览,都令参观师生深受教益。如安邦书院同学讲:“戴先生在学术上的建树令我敬佩不已,严谨治学、立德树人可以说是戴先生人生的写照。书院以戴先生的名字命名,这是对我们的期许,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目标。”
□数字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对图书馆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图书馆如何利用数字化趋势培养“大先生”?
■数字化的发展,虽然对图书馆纸质阅读推广提出了新挑战,但也为图书馆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工业社会国家的情况,就提出了教育是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这一观点,即:“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因此,着眼未来“大先生”的培养,图书馆知识服务适应自主性、跨专业、多样化、终身性这一未来学习发展模式的需要。尤其是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要依托高校图书馆建立未来学习中心,通过建构共育空间,打造共情空间,探索共在空间,重塑共生空间来创设学习和生活空间,从而使得高校成为培养强适应性、高创新力和变革能力的人才的重要场所。
因此,图书馆需要通过创新,不断地为“大先生”培养缔造“智慧”环境,为去标准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知学”平台,为人的现代化素养塑造打造“至真”追求,这更多地对图书馆如何创新知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智慧是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灵魂所向。这里所讲的智慧,是知识宝库、知识服务及知识教育在高校图书馆中的集中体现;知学是知识生产功能、知识应用功能、知识传播平台功能的统一,是高校图书馆的本质特征;至真,是高校作为高水平、高质量育人名片的要求,是人生至真、学术至真、育人至真的综合表征。智慧、知学以及至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三足”,共同支撑着服务“大先生”培养的未来学习模式。
因此,在未来学习中,图书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需要始终弘扬“大先生”文化,增强“大先生”精神的传播力,助力学习者的智慧彰显;需要做亮“大先生”文化,助力学习者知学治学,促进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活化“大先生”文化,强化“大先生”文化的影响力,助力学习者的至真追求。这都有赖于要积极塑造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弘扬“大先生”文化的新空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您如何理解这一精神?南京大学图书馆如何学习贯彻这一精神?
■人的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而文化育人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广义的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及记忆财富、制度财富等人类创造成果的总和,是相对于自然界,并依托或交融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这里所探索的文化育人,是相对于单一的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和专业育人而言,即通过填充式或融合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养、人文精神的感染、熏陶、教化、塑造,从而切实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不仅是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汇聚地、新的知识生产的源泉地,也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知识服务基石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主体,肩负着阅读推广直接育人、文献资源服务育人、教学科研辅助育人等重要责任。
大学文化育人,是通过教化、熏陶、感染、塑造等方式,将社会理想和人类精神沁入到大学生的内心的过程,是实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激励功能、价值认同功能、情感陶冶功能,从而向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的尚德、进取、责任、包容、感恩、良知、谦虚等美德的过程。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拓展思路、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图书馆是文化育人的服务基础和实践载体。作为文化育人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基地,图书馆文献资源、空间环境及其馆员所发挥的知识食粮教化、学习环境熏陶、学者精神感染、人生价值塑造等作用,本身就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