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新华书店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间,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新华书店历经多次变革与升级,实现了从单一的图书销售向文化综合服务商的转型。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顺应时代发展,多维度拓展,不断巩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作用。
全面深化全民阅读,持续创新拓宽服务路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各级书店均成立流动展销服务小分队,每年举办展示展销、新书发布、签名售书、专家讲座、阅读分享、经典推介、主题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800余场,使全民阅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向公共图书馆、农村党支部、农家书屋、中小学校捐赠图书,为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提供阅读服务保障,全力参与“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绿书签行动”等活动,更好满足各层次、各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坚持用体验留住读者,不断推进实体书店升级改造,打造一批复合型文化综合体以及小而美的特色书店、校园书店,持续提升服务阅读的能力。近年来,我们推进汉中书城、安康书城、蒲城新华和光购书中心、丹凤书城等26家实体书店升级改造,新增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吴堡柳青新华书店等9家实体书店,先后荣获“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年度最美书店”“全国最美新华书店”“年度主题书店”等荣誉。
稳固主业,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面对新一轮的零售变革、行业转型升级以及教辅变局,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一是持续稳固主业。全力做好政治理论读物发行工作,构建从线下到线上、店内到店外的服务体系,努力使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到党的各级组织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始终把中小学教材发行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连续多年实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庄严承诺。夯实一般图书发行基础,建设业务、平台、仓储、资金、物流、技术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新型中盘。二是实施项目带动。以西北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为新起点,加快安康市创新文化发展产业园、商洛新华传媒大厦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形成西安—关中—陕南—陕北立体化的出版发行物流体系。三是发力多元经营。聚焦陕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渠道资源优势,深耕防近视作业本、酒类产品、土特产品、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多元业务。开发文创品牌,积极与当地文旅部门、景区、博物馆等联名推出特色文创产品,实现在规模和数量上达到新高度。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7版)
四是延展教育服务。坚持有的放矢、精准发力,围绕课后服务、研学旅行、数字教育等方面延展教育服务,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拓展业务上出实招,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市场拓展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着力由教育产品提供商向教育综合服务商转型。五是深化渠道建设。探索优化渠道效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文化、文教、文创为渠道赋能,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未来,实体书店应多维发力,持续创新。一是提升经营质效。面对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图书零售下降等因素影响,必须把提升经营质效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集约化运行、智慧化运营,推进风险、内控、合规一体化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新技术,聚焦教材配套、教辅增值、学校应用、课后服务等方面,搭建线上教育服务平台,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服务新赛道。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步伐,不断提升仓储自动化水平和物流运行效率,推动物流业务由单一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聚焦广大读者品质化、个性化、差异化、数字化的文化消费趋势,升级消费内容、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层次、构建智慧服务,进一步解决重数量轻质量、重品种轻内容等问题,持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
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品牌信誉优势,积极介入城市更新、文旅融合、文化民生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高质量推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的跨界融合。树立“门店+”意识,不断创新实体书店融合思路、发展模式,打造拥有新型业态的融合文化空间,持续擦亮数字时代的新华书店品牌。
五是加强阵地建设。积极参与城市书房、党建书屋、校园书店、职工书屋等各类书店的建设,做强做精做专主题内容,打好“特色牌”。持续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公共图书馆等的联系,积极承办各类文化活动,构建阅读服务新生态,从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向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升级。